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8篇

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地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希望你喜欢。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

一、导入新课

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

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

(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实录:余存存同学看来是在课前已经很好的预习了课文,因此在谈到本文背景时显得很有条理,很自信,其余同学都流露出赞赏和钦佩的目光。之后多媒体显示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同学赶快记下笔记。

三、简介赋体

师: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赤壁赋》,从标题上看是属于赋体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都了解过哪些赋体文,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甲:《登楼赋》。

学生乙:《二京赋》,还有江淹的《别赋》。

师:二位同学说的很好,可见二位同学的阅读面很广,其他同学要向这二位同学学习呀。那么关于赋体谁能够给我们一个全面的概括?

学生乙: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点评:一篇文章的文体必须要明确,否则,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了解了本文的文体,也有助于下面的知识的学习,让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加深理解,这正体现了诱思探究理论中的三维教学理念,效果很好。)

四、听配音朗读、了解文意

实录:多媒体放本文配音朗读,优雅的音乐加上鲍国安洪亮的嗓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世界中,有些同学闭目享受,有些同学拿出笔在书上划出生字的读音,有些同学悄悄跟读。同学们都很认真。

师:那位同学给我们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实录: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由于时间关系叫一位同学谈,以下是简要内容:本文写景状物非常独特,采用灵活的形式行文,骈散结合,以散为主,抒发了作者的旷达的胸襟。

其他学生还想说,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再谈。

(点评:让学生自己谈对文章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全面的把握好文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

1、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2、熟读课文。

3、自主翻译,并写成书面形式。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2】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赤壁赋》的一些简单的文体,这一节课我们解读文章。

首先我们请三位同学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毛遂自荐。

实录: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位读苏子,一位读客,一位读旁白,由于学生课下认真的朗读,三位学生读的都很好。

二、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的把握方法:熟读课文)

1、学生读自己翻译的课文,其他学生找出翻译不准确的部分,相互探讨。

2、学生归纳本文闻言知识点。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点评:扫除文言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这事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可下复习中完成,不需要老师越俎代庖。)

实录:教师在学生自主翻译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合作交流,最后统一了意见,完成了文章的翻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很激烈,课堂气氛很活跃。

第二步工作,老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展示多媒体课件,补充了一些遗漏的知识,学生们认真的记下了这些知识点。

第三步工作,学生在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的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得出如下结论:

全文共五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的豁达心情。

第五自然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三、教师引导思考

1、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一是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艺术特色的鉴赏。一言以蔽之,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会领会一篇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借鉴,那么这一课到底写了什么?

(点评:虽然学生能够整体上把握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但是在概括能力上还是比较薄弱,语言罗嗦,不准确,概括不全面是最明显的表现。)

实录:学生再次读课文,提炼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2分钟后,学生交出结果,只是大部分学生回答了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旷达的胸怀,答不出消极情绪这一点。所以利用多媒体加以补充,如下: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2、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自然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那么请大家鉴赏一下。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一项即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大多数同学找到了一两点,但是有个别同学说的特点本文没有体现。大多数同学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有个别同学找不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加以补充,多媒体显示,如下: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教师解说1: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教师解说2: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教师解说3: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章中客人的悲和作者的乐?

(点评:苏轼的诗、词往往是表现一种豪迈的感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振奋,这篇文章也表现了这种感情,但是从文章的浅层次来看文章中的主客对于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主为乐,客为悲,结合文章背景,这种浅层次的感情是值得商榷的。)

实录:学生在经过重读课文,深思熟虑以后在随笔本上写了一段文字,时间:5分钟。然后教师找几名学生朗读,其余的由课代表收起教师课下批阅。

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摘录:

生甲:1080年的7月16日夜晚,苏轼确实在几位客人的陪同下游览了赤壁,文中的客确有其人,而客人的悲凉心情是在看到历史苍苍巨变,人生变幻无穷后产生的,我们知道古人大凡游历大山名川都会产生这种情怀,孔子逝者如斯,就是一个明证。那么面对如此美好的夜景,加上苏轼拥有一颗超出常人的博大心胸,于是乎便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快乐之中了,所以我认为,文中的悲和乐反映了苏轼和客人的不同的胸襟,是实实在在的两个人的感情。

生乙:我认为文中的主客的悲和乐是合为一体的,也许历史上就没有苏轼携友夜游赤壁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是苏轼杜撰的,理由如下:从文章的背景看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之后所写,当时苏轼的心情我们完全是可以揣摩到的,那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苏轼会因被贬而内心悲戚,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想排遣这种心情,于是想到寄情山水,那么作者杜撰此文就是要反映自己当时的这种心情。

五、课后作业

自读《后赤壁赋》,与本文进行对比。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3】

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刻细致的分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旷达情怀。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

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

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结合课文,给同学们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图”,继续深入理解这种“美乐”之感(课件),有了这层理解之后,我们又应如何把课文描述的“乐”读出来呢?自己品读一下。

(学生品读)

老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苏子和客人各自做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自然段,自读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苏子在“饮酒”“扣舷而歌之”,客人在“吹洞箫”。

老师:很正确。找个同学读一下课文对洞箫声音的描述。

学生(有感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老师:箫声表现出客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伤感,悲伤,凄楚,哀怨。

老师:对,很正确。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在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客人会发出如此凄婉的箫声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第三自然段,来了解其中究竟。

首先,我给同学范读下第三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客人都诉说了哪些“悲”?

(老师范读)

老师:请同学回答下,你所看到的客人之悲有哪些?

学生1: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课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2:在历史人物和自己的对比中,感到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而悲。“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曹操与周瑜都已经功业盖世。

学生3: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现出了这个意思。

学生4: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课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明了生命短暂也是悲哀的。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把客人所描述的可悲之处都找到了。我们总结一下就这样几个方面的“悲”。(课件)

一是“英雄伟业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一是“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一是“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由此可见,客人原来有如许之悲情、如许之悲事、如许之悲理,难怪其箫声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了。理解了这层意思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把第三自然段的“悲”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

(学生自己品读)

老师:同学们推荐一位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让他(她)朗读第三段,让我们共同聆听这悲音。

(被推荐同学有感情朗读)

老师:读得非常好,请这位同学再读一遍第三段,但要求全体同学轻声的跟着这位同学一块读。读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心体会这悲情悲景悲理悲人,让我们共同通过读营造出这“悲”的氛围,“悲”的意境。

(一个同学领读,其余同学小声跟读)

老师:非常好。那么面对客人的如此悲情,苏子是否也受到了感染了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四段的“水月”部分,重点看一看苏子是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的。我们首先齐读这一部分,到“而又何羡乎?”

(学生齐读)

老师:(课件)同学们,这层文字中表述的从变与不变的观点看“水、月”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1: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学生2: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老师:此处,苏子用水月作比喻,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

学生: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羡长江之无穷”。

老师:分析的非常准确,这就体现了苏轼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乐观、旷达。(课件)

而苏轼的乐观超然,却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几近致死,之后又被贬黄州,以疲病之躯躬耕东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却怀有如此达然超脱的心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具体是这样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得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老师:对于第四段第二层次的“取舍”之议,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4】

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

课时:第一课时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

——讲授式教学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

——自主式探究

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

学生:五只

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

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

学生:跳

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同学们都带书了吗?

学生:没有!

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特别是文言文。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反思:尽管没有教材,我还想力争做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因为教的进度要符合学的进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被“教学进度的快车”甩掉了,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

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反思:这篇文章最应该好好诵读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课本,所以第二个目标中“反复诵读”形同虚设。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能记起哪些?

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

学生:词。

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不过,先说词也可以。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

学生:《水调歌头》

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

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反思: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因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听、欣赏。

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

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鼓掌)

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轼进行深入的了解。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风波》、《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反思: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甚至显得罗嗦,特别是“可能”一词说的很没有水平,因为他们眼下就正在学习必修四,学生从目录上应该早就知道了。其次,词的题目当时也没有想起《赤壁怀古》而说成了《大江东去》。第三,谈到苏轼词的影响,不能不提辛弃疾,以及他们并称“苏辛”,这也是个遗憾。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教师: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首哲理诗、理趣诗。

教师: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

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这首诗的题目是?

学生:《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反思:此处又犯了刚才的毛病。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退到幕后去倾听和欣赏,而我又总是不自觉地跑到前台抢学生的镜头。

教师: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

学生:《题西林壁》。

教师: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当学生回答出《题西林壁》时,我本应让那位同学顺势说下去,而我却打断了他,最不能原谅的是:我竟然说出了“后两句”,天知道,后两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时也没能想起来。

教师: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一篇,名叫?

学生:《后赤壁赋》。

反思:此处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众所周知: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称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门四学士”“苏黄”并称等说法都凸显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很可惜,我没有进一步拓展。

教师:至于书法和绘画,咱们就不再多说了。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苏轼最喜爱哪一种植物?

反思:既然不再多说了,就不要说了。结果还是说了,这纯属废话。其实,谈到苏轼的书法,他的行书、楷书均有很大造诣,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应该特别点出来,结果我却略而不谈。

教师:在“岁寒三友”或“ 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

学生:竹子。

教师:有诗文为证吗?

教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

学生: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反思: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有“东坡肉”为证,但是苏轼又是个喜欢风雅的人,尤其喜欢竹子。因为这种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气节和骨气的象征,我们也常说它是正直与虚心的表现。因为喜欢,苏东坡在他家后花园种了不少花,还有许多竹子。总觉得自己问的不好,学生无从答起。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教师课堂艺术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现,锤炼语言、提升发问的质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教师:一个品位高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请填空。

(板书)

(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

(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

(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

学生:齐读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吟唱。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反思:此处读错,读成饮酒“作”甚后重复,可笑可叹,如此名篇,确属不该)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师:既然大家没有带课本,那我只好通过提问一些句子或关键词,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教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开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字?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朔

教师:“朔”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哪一天?

学生:初一

教师:那最后一天叫什么?

学生:……

教师:晦

反思:还是提问、引导不得法,如能例举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情况会好很多。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5】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6】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嫠妇

舞泣(使动用法)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

(四)找学生读第四段

(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

(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两段

2、翻译这两段

3、预习最后两段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7】

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

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

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

听众:全校教师

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生:大声的背诵、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生:

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

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

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

生:

1、盈虚:盈,满;虚,缺

2、消长:消减和增长

3、盖:表示假设语气

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

5、适:享有

6、肴核:菜肴和果品

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

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师:__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

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

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不会翻译了

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好,你继续翻译

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

生:在舟中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

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

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

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

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

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

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生:饮酒乐甚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

生:因为一个客吹箫

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

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

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

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

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

生:曹操

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他是一个英雄

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

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

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

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还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

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又提到了"水和月"、

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

生:谈到了"变和不变"

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

生:说理

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

生:取何不取

师:对、这也是说理吧?

生:是的

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

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大屏幕显示:

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

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

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

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

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

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

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

情感线索:

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

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

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

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

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

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

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赤壁赋

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赋

师:赋有什么特点?

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

生:间,天,然,仙

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

生:没有

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

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谁还有不理解的?

生:没有了

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

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

下课铃声起,下课!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8】

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尤其是对古文而言,温习特别重要。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对字词做了疏通,那么下面我就对同学们做一下检查。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齐答)看了。

师:好,首先请一位女生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释。大家请看大屏幕,指出这四句话当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师:这位同学。

生:“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

师:那么第三句话呢?

生:“缪”通“缭绕”的“缭”。

生:“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好,很好。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缪”通“缭绕”的“缭”,“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好,请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个是状语后置句

师:状语后置,那么哪个是状语?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那么这里的“于”做什么?

(生思考。)

生:月于东山之上出。

师: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师:那么,第二句话呢?“侣鱼虾而友麋鹿”

生:“侣”“友”。

师:那么怎么解释呢?

生:“以什么什么为伴侣”,“以什么什么为朋友”

师: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那么请看第三句话“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生:形容词做状语。

师:形容词做状语?

生:(齐答)名词做状语。

师:哪几个是名词啊?

生:西和东。

师:怎么解释?

生:向东面望,向西边望。

师:那么请大家看第四句话。

生:使动用法

师:哪个词。

生:泣和舞。

师:怎么解释?

生:“使……哭泣”“使……起舞”

师:好的,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都还可以,但是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大家在温习方面还有待提高。一篇古文仅仅对字词掌握了还不够,还必须注重朗读,请同学们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将课文朗读一遍,呆会我请同学配乐朗读。

生:(读)

师:好,大家停。哪位同学主动来尝试一下配乐朗读。哪位?

生:(齐说)吴月。

师:好,吴月。既然大家都推荐你。那你来读。

师:在这位同学读的过程当中。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果是你读,你又会怎么读,等吴月读完以后,我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下评价。

师:吴月,你自己选一段读。

生:第一段。

师:好,第一段

(音乐响起,生读。)

(掌声响起。)

师:好,读得很好,你的朗读其他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读的时候都有优点和缺点。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好的吴月前面的那位女生。

生:我觉得她读得蛮准的,但是读得快了一点。

师:读得快了一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去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舒缓一些,比如说“诵明月之诗”应该读成“诵——明月——之诗”,应该把节奏感读出来。

师:对,读得应该有节奏感一些。还有呢,还有没有其他要说的?

生:没有了。

师:那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请你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我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嗓音太细了一点。

师:呵荷,这好象是天生的因素。

(生笑。)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要读出重点。

师:那么你觉得哪写是重点呢?

生:比如说“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的“赤壁”地点应该读重。

师:很好,请坐。这两位同学都讲到读的时候应该节奏分明。很好。那么一篇课文除了节奏以外,读的时候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都要积极的动脑筋。

生:有感情的去读。(一位同学在小声的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应该有感情的去读

师: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

生:应该以一种很舒畅的心情去读。

师:那么为什么要以这种心情去读呢?

生: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情很舒畅。

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所描写的景请大家看都是什么景色?

生:优美的景色。

师:优美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很愉快的。所以啊,作者的心情很舒畅啊。

师:好,请你把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上前写)(略)

师: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课文后面还有几段,那么后面这几段又应该怎么去读呢。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这位男生,你选一段说说应该怎么读?

生:第四段。

(生开始自己读。)

师:(读完)在你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的?

(其他的学生笑。)

生:没想好。

师:好,你先请坐。

师:这位女生你来说说吧。

生:有些自音读得不准。如“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

师:对,说得很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没有了。

师:好那你请坐。再请一位同学,这位女生。你有什么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开阔一点。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里反映了苏轼的开阔的胸襟。

师:说得很好,那请你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我再请一位同学,就课文中的其他段落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好,这位男生。

生:第二段,我觉得第二段应该读得婉转一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二段写的是诗人和客人娱乐活动。

师: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人的心情怎样啊?

生:愉快的。

师:对啊,第二段我们应该读得婉转,愉快一点。

师:我们就课文的朗读做一下总结。在这篇课文当中,第一二两段应该读得愉快一点,第四段应该读得开阔一点,还有我再补充两点,大家看第三段应该怎么读?客人这时的心情怎样?

生:客人的心情应该是很悲伤的

师:对,所以这一段应该读得惆怅一点。下面请大家再结合音乐齐读第一段。

(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欣赏一篇课文朗读只是第一步,好比了解一个人。必须深入的去理解。接下来请大家就课文中你最欣赏的部分谈谈你的感受?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也可以。

(生思考,交流。)

师:好,停,请一位同学。班长吧?

生:没来。

师:那,副班长吧。

生:我很喜欢“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师:你喜欢的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还有没有喜欢的了

生:没有了。

师:好,请坐。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位同学。(我以前的学生举手)

生:我很喜欢课文中比喻的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师:具体阐述一下

生:作者在这里写出了自己悲凉的心情。

师:好请这两位同学把你们的观点都写在黑板上。

再请一位同学,大家推荐一位吧。

(生推荐。)

师:好,你(大家笑)来说

生: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文字很简洁。

师:你喜欢简洁的文章,那么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啊?

生:客人喝酒后睡觉的场面。

师: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你们睡觉时会不会象这样?

师:所以请大家看,这样的场面给人什么感受?

生:和谐,惬意的感受

师:恩,很好,请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这位同学,有人在指你了。

生:我比较喜欢“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出了人生的哲理

师:什么哲理?

生:变与不变的哲理

师:具体的阐述一下吧

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师:那么你再说一说苏轼在这里是赞成什么观点,变还是不变?

生:不变的观点

师:不变的观点

生:好的,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师: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的?男生表现好象不是很积极。

生:(齐答)曹磊。

师:好的,曹磊。

生:我喜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句较工整。写出了一种成仙的感觉。

师:(笑)谁成仙啊?

生:苏轼成仙。

师:也就是说写出了苏轼成仙的爽快。成仙的环境怎样啊?

生:很优美

师:对,很优美。那么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很多学生在笑)

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说点什么?

生:(推荐)体育委员。

师:那好,体育委员,你来说说。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较喜欢这一句。

师:你也喜欢这一句。那好你来说一说。

生:写出了优美的乐声。

师:那好,你来补充说一些,这声音是谁弹的

生:客人

师:在这乐声里你能够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客人比较的悲伤。

师:那好,把你的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这几位同学谈得都很好。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位同学的观点。有的同学喜欢写景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有的同学喜欢人物说话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人生哲理,人生有时候应该从不变的观点去看。而且有人谈到客人的时候认为他很惆怅。那么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什么问题?请大家先听一段独白。

师:(独白)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在这场灾祸中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一身脏水,在苏轼遭贬的过程当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例如,舒亶与何正臣等人,写文章告诉皇帝,说苏轼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又如高官李定,归纳了苏轼的许多罪名,说苏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又如小官李宜之。在安徽灵璧县听说苏轼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竟也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入狱后曾多次自杀、。经过一番波折,最终贬官至黄州。

师:听完这段独白,问题就出来了。在苏轼到达黄洲以前,遭受了那么大的苦难,背景说的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的时的境况,曾经处在那么多人攻击之下的苏轼,连死的念头都有过,为什么到达黄洲以后是那么的快乐呢?这里面的客人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惆怅,他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把这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作提示。)

师: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么做呢?

师:甚至有人说苏轼和客人是同一个人?你怎么看?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语文课代表。

生:我觉得苏轼这时候持有两种思想。一方面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另外一方面,他只有通过消极彷徨,寄情于山水。从而达到摆脱苦恼的目的。

师:很好,你所谈的这些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提示呢?

生:“沉默”

师:那好,你先请坐,有一位同学说了,那好,你来说说看?

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师:这句话怎么反映作者的心境呢?

生: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师: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是吧

生:恩。

师:还不错,你先请坐,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轼就吧所有的伤痛都忘掉了?

生:不是

师:哪位同学说不是的,请起来说说?

生: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在来到黄洲以后苏轼一方面很惆怅,一方面又能够很坦然的面对过去的一切。面对眼前的一切过去的种种都已经消除了。

师:这在课文中有什么表现吗?

生:课文倒数第二段

师:大家翻到倒数第二段

生:“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者寄情于景。

师:什么情

生:惆怅的情

师:寄托在什么上面?

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在自然中忘却一切

师:自然能够使人忘却一切。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旁边的同学在说,那请你来说?

生:和他观点一样的。

师:奥,一样的,那好,你请坐,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好,你来说。

生:从变与不变的观点去看。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呢?

生:因为他说了,“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自然界是不变的,事物最终都没有变化,从这个观点去看,人生还有什么惆怅的呢?

师:对,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生中还在乎什么呢,即使遭受再大的灾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那么苏轼的这话是对谁说的呢?

生:对自己说的

师:好,你请坐,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对客人说的

师:好,你起来说一说

生:客人从周围的事件当中也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所以和惆怅,苏轼是对他说的

师:很好,请坐,有人说这翻话是苏轼对自己说的,有人说这翻话是苏轼对他的客人说的,那么苏轼和客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生:是一个人。

师:好,你来说。

生:这里的客人可能是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

师:大家鼓掌吧,他说得很好,他说这里的客人是另一个苏轼。这样一来整篇课文就能够理解了。客人之所以那么惆怅,那是因为是以前的苏轼,现在的苏轼终于解脱了,对以前的苏轼反而采取安慰的态度。

师:面对这样一个苏轼,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三段,在读的时候顺便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苏轼用诗来寻求解脱。

师:对于你自己呢?

生:遇事应该坦然的去面对。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生命是不变的。

师:呵呵,具体来说说

生:从倒数第二段能够感受到。苏轼认为一切都是不变的,

师:所以你也什么都不用害怕了,呵呵

(生笑。)

师:好,请坐。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苏轼与客人泛舟赤壁景以及人物活动的描叙,抒发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劫难之后的达观的,看透人生的情怀。但是欣赏完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思考这篇课文又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我们的路都还很长,无论以后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以一种乐观豁达的生命意识来对待我们的人生。

师:给大家一个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推荐阅读:

  幼儿园语言教学说课稿

  六一的句子短句唯美80句

  转行会计的自荐信

  元旦晚会节目主持稿7篇

  门面房屋出租合同大全

  老师专业培训情况的心得模板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