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8篇

说课稿的编写步骤通常包括四个环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和教学反思。说课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信息完整、逻辑条理、形式规范、准确性高。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分式方程说课稿三篇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方程》的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这部分内容有关联的是后面列方程解应用题,学好这一节课,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转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设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关键,因此转化过程中主要是找方程两边的最简公分母。难点分析:解分式方程学生容易出错,关键不能理解在方程变形的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对于八年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可以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方程两边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同解变换的原则,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四、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点,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精讲多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上新课时采用了启发、引导式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及时的纠正,在上课做练习时,除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上黑板以外,自己还在下面及时的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则全班讲评,个别小问题,个别解决。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继续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区别,为新授做铺垫,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下面环节的学习。

(二)新授:

(1)学生学习例题交流讨论,找两组同学到黑板上尝试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例题的合作研究,使每个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环节,鼓励同学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聆听。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评价,给同学以鼓励和引导。

(2)讲解例题:7/x-2=5/x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

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鼓励同学们亲自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巩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议一议

在解方程1-x/x-2 = -1/x-2 - 2时,小亮的解法如下:

方程两边都乘以X -2,得

1 - X = -1 -2(X -2)

解这个方程,得

X = 2

你认为X = 2是原方程的根吗?与同伴交流。

教师小结:

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验根的方法有:代入原方程检验法和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法。 (1)代入原方程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如果值相等,则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否则就是原方程的增根。 (2)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时,看最简公分母的值是否为零,若值为零,则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否则就是原方程的根。

前一种方法虽然计算量大,但能检查解方程的过程中有无计算错误,后一种方法,虽然计算简单,但不能检查解方程的过程中有无计算错误,所以在使用后一种检验方法时,应以解方程的过程没有错误为前提。

想一想: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由学生回答。

(4)教师归纳小结: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 .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5)轻松完成:课堂练习:29页1练习

(6)归纳总结、整理反思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不但总结知识上的收获,也要总结合作交流上,反思整堂课的学习体验。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知识上的点滴收获,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反思自己。

(7)课后作业:32页习题16.3的1大题的8个小题

教学设计说明: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等手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地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让学生在言词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变"听"数学为"做"数学。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最终实现以下理念追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篇2】

(一)教学知识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2.了解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决。

2.明确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明确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分式方程是如何转化为整式方程,并发现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例1、例2,(记作§3.4.2 A)

第二张:议一议,(记作§3.4.2 B)

第三张:想一想,(记作§3.4.2 C)

第四张:补充练习,(记作§3.4.2 D)。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几个问题,我们根据题意将具体实际的情境,转化成了数学模型--分式方程。但要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则必须设法解出所列的分式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我们不妨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也许你会从中得到启示,寻找到解分式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 + =2-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得3(3x-1)+2(5x+2)=6×2-(4x-2)。

(2)去括号,得9x-3+10x+4=12-4x+2,

(3)移项,得9x+10x+4x=12+2+3-4,

(4)合并同类项,得23x=13,

(5)使x的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23,x= .

Ⅱ。讲解新课,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

刚才我们一同回忆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分式方程。(出示投影片§3.4.2 A)

解方程: = . (1)

解这个方程,能不能也像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去分母呢?

同学们说他的想法可取吗?

可取。

同学们可以接着讨论,方程两边同乘以什么样的整式(或数),可以去掉分母呢?

乘以分式方程中所有分母的公分母。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比较简单。解分式方程时,我认为方程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去分母也比较简单。

我觉得这两位同学的想法都非常好。那么这个分式方程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呢?

x(x-2)。

方程两边同乘以x(x-2),得x(x-2)· =x(x-2)· ,

化简,得x=3(x-2)。 (2)

我们可以发现,采用去分母的方法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且是我们曾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

再往下解,我们就可以像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解出x.即x=3x-6(去括号)

2x=6(移项,合并同类项)。

x=3(x的系数化为1)。

x=3是方程(2)的解吗?是方程(1)的解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学生的说法)

x=3是由一元一次方程x=3(x-2) (2)解出来的,x=3一定是方程(2)的解。但是不是原分式方程(1)的解,需要检验。把x=3代入方程(1)的左边= =1,右边= =1,左边=右边,所以x=3是方程(1)的解。

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相信同学们也能用同样的方法解出例2.

解方程: - =4

(由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完成,然后再共同解答)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2x,得

600-480=8x

解这个方程,得x=15

检验:将x=15代入原方程,得

左边=4,右边=4,左边=右边,所以x=15是原方程的根。

很好!同学们现在不仅解出了分式方程的解,还有了检验结果的好习惯。

我这里还有一个题,我们再来一起解决一下(出示投影片 §3.4.2 B)(先隐藏小亮的解法)

议一议

解方程 = -2.

(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发现有和小亮同样解法的同学,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他的解法,并一块分析)

我们来看小亮同学的解法: = -2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x-3,得2-x=-1-2(x-3)

解这个方程,得x=3.

小亮解完没检验x=3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的结果如何呢?

把x=3代入原方程中,使方程的分母x-3和3-x都为零,即x=3时,方程中的分式无意义,因此x=3不是原方程的根。

它是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根吗?

x=3是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的根。

为什么x=3是整式方程的根,它使得最简公分母为零,而不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呢?同学们可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同学们的想法)

在解分式方程时,我们在分式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才得到整式方程。如果整式方程的根使得最简公分母的值为零,那么它就相当于分式方程两边都乘以零,不符合等式变形时的两个基本性质,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必将使分式方程中有的分式分母为零,也就不适合原方程了。

很好!分析得很透彻,我们把这样的不适合原方程的整式方程的根,叫原方程的增根。

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会产生增根。那么,是不是就不要这样解?或采用什么方法补救?

还是要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来解。解出整式方程的解后可用检验的方法看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怎样检验较简单呢?还需要将整式方程的根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吗?

不用,产生增根的原因是这个根使去分母时的最简公分母为零造成的。因此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使最简公分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若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是增根,必舍去。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每一步的变形都符合等式的性质,解出的根都应是原方程的根。但在解分式方程时,解出的整式方程的根一定要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小亮就犯了没有检验的错误。

Ⅲ。应用,升华

1.解方程:

(1) = ;(2) + =2.

先总结解分式方程的几个步骤,然后解题。

解:(1) =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x(x-1),得

3x=4(x-1)

解这个方程,得x=4

检验:把x=4代入x(x-1)=4×3=12≠0,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x=4.

(2) + =2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2x-1),得

10-5=2(2x-1)

解这个方程,得x=

检验:把x= 代入原方程分母2x-1=2× -1= ≠0.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x= .

2.回顾,总结

出示投影片(§3.4.2 C)

想一想

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同学们可根据例题和练习题的步骤,讨论总结。

解分式方程分三大步骤:(1)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否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应舍去。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的根才是原方程的根。

3.补充练习

出示投影片(§3.4.2 D)

解分式方程:

(1) = ;

(2) = (a,h常数)

强调解分式方程的三个步骤:一去分母;二解整式方程;三验根。

解:(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3000),得9000(x+3000)=1500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4500

检验:把x=4500代入x(x+3000)≠0.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4500

(2) = (a,h是常数且都大于零)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2x(a-x),得

h(a-x)=2ax

解整式方程,得x= (2a+h≠0)

检验:把x= 代入原方程中,最简公分母2x(a-x)≠0,所以原方程的根为

x= .

Ⅳ。课时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很活跃,一定收获不小。

我们学会了解分式方程,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我明白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

我又一次体验到了"转化"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又进一步认识到每一步转化并不一定都那么"完美",必须经过检验,反思"转化"过程。

……

Ⅴ。课后作业

习题3.7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篇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

跟这部分内容有关联的是后面列方程解应用题,学好这一节课,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很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三、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转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设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关键,因此转化过程中主要是找方程两边的最简公分母。

难点分析:解分式方程学生容易出错,关键不能理解在方程变形的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对于八年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可以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方程两边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同解变换的原则,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四、教学方法:

本 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点,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精讲多练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上新课时采用了启发、引导式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及时的纠正,在上课做练习时,除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上黑板以外,自己还在下面及时的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则全班讲评,个别小问题,个别解决。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继续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区别,为新授做铺垫,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下面环节的学习。

(二)新授:

(1)学生学习例题交流讨论,找两组同学到黑板上尝试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例题的合作研究,使每个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环节,鼓励同学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聆听。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评价,给同学以鼓励和引导。

(2)、讲解例题: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

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鼓励同学们亲自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巩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议一议

在解方程—— = —— - 2时,小亮的解法如下:

方程两边都乘以X -2,得

1 - X = -1 -2(X -2)

解这个方程,得

X = 2

你认为X = 2是原方程的根吗?与同伴交流。

教师小结:

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验根的方法有:代入原方程检验法和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法。

(1)代入原方程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如果值相等,则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否则就是原方程的增根。

(2)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时,看最简公分母的值是否为零,若值为零,则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否则就是原方程的根。

前一种方法虽然计算量大,但能检查解方程的过程中有无计算错误,后一种方法,虽然计算简单,但不能检查解方程的过程中有无计算错误,所以在使用后一种检验方法时,应以解方程的过程没有错误为前提。

想一想: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由学生回答。

(4)教师归纳小结: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 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 解这个整式方程

3 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 的增根,必须舍去。

(5)轻松完成:课堂练习:82页1、2

(6)归纳总结、整理反思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不但总结知识上的收获,也要总结合作交流上,反思整堂课的学习体验。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知识上的点滴收获,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反思自己。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篇4】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篇5】

一、 说教材作用: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这部分内容有关联的是后面列方程解应用题,学好这一节课,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三、说重难点

本节重点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转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设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关键,因此转化过程中主要是找方程两边的最简公分母。难点分析:解分式方程学生容易出错,关键不能理解在方程变形的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对于七年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亦可以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方程两边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同解变换的原则,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而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点,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精讲多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上知识点复习课时采用了启发、引导式的同时,而针对学生的回答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及时的纠正,在做练习时,这除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上黑板以外,自己还在下面及时的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则全班讲评,个别小问题,个别解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复习什么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区别,能够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下面环节的学习。

(2)解分式方程

①学生回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讲解例题:

解:原方程可化为:

方程两边同乘 ,约去分母,得

(x+3)-8x=x2-9-x(x+3)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检验:把x=3代入最简公分母 (x+3)(x-3)=0

∴x=3是原方程的增根

∴原方程无解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鼓励同学们亲自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巩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学习例题交流讨论,找两组同学到黑板上尝试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例题的合作研究,使每个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法进一步的认识,在此环节,鼓励同学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聆听。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评价,给同学以鼓励和引导。

③我还设计了几个小题让同学们思考分式方程解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在知道分式方程的根的情况下求式中字母的值

教师小结:

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大显身手

设计意图:巩固

六、课内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提一个问题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有机会能参加这次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倍感荣幸。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分式的基本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六部分来说: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与整式一样,分式也是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模型之一。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分式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小学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分式变形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的约分、通分以及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及以后学习方程、函数的问题的关键,所以本节内容要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采用类比的方法由数到式的转化(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本教材的要求及自身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理解并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的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目标出发理解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学习整个分式运算的关键,从学情分析出发,学生在化简分式时容易忽略了分母的存在,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化简、变形。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对教材和目标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环境里,经历从数的基本性质到分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的思维活动中,发现性质、理解性质,并通过应用此性质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体会,实现教学目标。逐步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

2.学法

不同的教法,就有与之对应的不同学法。采用问题引导探究的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经历观察,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数学思维的过程。

六、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游戏导入、问题探究、初试一把、紧紧相接、紧紧相拥、齐花开放、迸出火花.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地位、作用

分式是初中数学中继整式之后学习的又一个代数基础知识,是对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它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好本节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运算速度,同时,也为今后解决更为复杂的'代数问题,诸如“函数”、“方程”等,提供重要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来源:]

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新授课,使学生掌握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待定字母,即分式的分母并不像分数的分母那样是某个确定的常数,在具体解题中,学生极易将分式无意义的情形与分式值为零的情形相混淆,因此,理解和掌握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分式与分数的类比,经历探索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学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体会“观察—探究—归纳”的数学方法,发展迅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3.情感目标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的可接受 性较强,因此,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将主要使用“启发—探究”教学法,同时,配合“讲解法”和“研究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了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规律的概括过程,尤其是合作交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此外,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类推进,下保底二上不 封顶,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屯节合作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品德。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新课标对学生知识及能力层面的要求,以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同时,配合使用网络学习,以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观察—探究—归纳”,培养学生收集、提炼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

2.通过启 发学生的探索途径和口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辩 证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通过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上述的教学理念以及整体化的教学思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置为如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数学源于生活,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破了在以往教学中直接引入课题的常规,从网上下载了几幅有关沙尘暴的图片,请看大屏幕,同时,我结合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有关数学知识以及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设计了如下问题。启发学生依据题意,列出相应的代数式,然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所列式子的特点,并将其与分数进行比较,由此启发诱导,引入新课。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借助于多媒体,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体会即将学习的相关数学知识,让他们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同时,由于问题创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讲解新课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分式的概念、意义以及简单应用,加深他们度知识的理解,为此,我将新课的讲解过程细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分式的定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分式”与“整式”,加深他们对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的常规,设计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所列代数死与分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再将其与整式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类比整式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定义。

2.分式的意义

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即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该分式才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我将让学生类比分数以及结合前边的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3. 分式的基本性质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分式的基本 性质,在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之前,我安排了议一议活动,设计了如下两道题目,引导学生对所示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共同探索分式基本性质,然 后,我将以课堂提问的方式,逐一板书讨论结果,综合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分式的 基本性质,即:分式的分子 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正式,分式的值不变。

4.例题讲解

通过具体的例题,给学生演示本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讲解完毕后,挑选 学生上台板演,在规范学生讲解步骤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至此,我完成了对本节课所有理论知识的教学。

(三)课堂练习

众所周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 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将教学程序中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 我为学生精心挑选了课本中的两道习题,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作为随堂练习,要求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亲自动手练一练,以便在检验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四)课堂小结

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给出规范总结,以重申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五)布置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来源:学#科#网Z#X#X#K]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本节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针对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进行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的过程 中,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得版面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篇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分数到分式” 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是以分数为基础,类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从对式的认识从整式扩展到有理式。学好本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速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并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标: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3) 能力目标:学习观察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标:通过类比学习分式的的意义,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难点:分式无意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运用启发类比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类比归纳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使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复习回顾,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整式,并从中找出不是整式的式子备用。

复习:下列式子那些是整式?那些不是整式?

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

填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长为7 cm,宽应为 cm;长方形的面积为S,长为a,宽应为 cm.

(2)把体积为200 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 cm2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把体积为V 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

学生通过运算、比较,可以发现是一种新的代数式。教师介绍这种新的代数式,我们称它为“分式”,从而引出课题“从分数到分式”。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归纳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即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或“”来表示,如果两个代数式A,B相除我们也可以用“A÷B”或“”来表示。

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刺激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能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识,将新知识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以组织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比较概括,是新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分式的概念先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对反映新知识内容的文字、符号先有一个表层的认识。)

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到分式的概念后,紧接着教师给出:

练习: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通过对分式的概念的理解,指出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不是决定于这个式子里是否含分数线,关键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后指出“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观察感知,启发引导,指导运用,巩固概念

在掌握了分式的概念以后,教师通过“要分数有意义,只要使分母不为零”让学生很自然得过渡到“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即可的思想。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给出:

例1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再给学生机会练习

练习: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讲到这里,教师又乘胜追击,问学生:

那么以上各分式,当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3、变式训练,讨论辨析,揭示内涵,深化概念

在掌握了如何求当未知数取什么值时,分式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以后,教师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讲思维又将象每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活跃起来了。

教师问学生:

若使分式的值为0,则对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要求?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质方面还是肤浅的,很多学生只会考虑满足分子为零即可,教师对此先不做评价,出示例题:

例2下列分式中,当字母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教师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这时就有考虑问题较周到的学生通过(2)(3)两个题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找出了症结。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得对症下药,指出“分式的值为零必须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推荐阅读:

  关于站长劳务合同

  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培训心得

  鸿门宴学生读后感

  用车借款合同怎么写

  圣诞节酒店的策划方案

  全国低碳日横幅标语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北师大版认识分式方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