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通用11篇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多优美的词句呀!这出自于大作家欧阳修之手。相信你阅读之后,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1
这篇初二所学的古文,是值得反复看的,记得它与《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在一个单元里,上到这儿时,老师说:“这三篇中,《小石潭记》是最浅的,因为仅仅是以愁而写愁,《醉翁亭记》其次,因为他写出了与民同乐,而《岳阳楼记》为最高,他不仅仅写景,更抒发了自己心系天下的报负。”
我当时点头称是。但实则我并不同意,《小石潭记》主题虽然不高,但此文的写景是三篇中最细腻的,而《岳阳楼记》虽然主题高深,但“心系天下”,这东西实在是虚的很,而又是最无用的,设想:一个人心系了天下,别人依旧处在混沌中,一个人的呐喊必定是羸弱的社会精神所不能理解的,一个人的号召会招来更多的祸害。看来,那倒不如像欧阳修那样,心系永州,与民同乐,自己也落个痛快。
我们不妨看一看《醉翁亭记》的行文安排:按语文考纲的要求——第一段是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与名字由来,第二段写景致变化,第三段为永州人民的快乐登山之景,第四段点名身份和抒发淡淡愁绪,我看实则不然。这篇散文是用一种喝醉了的笔调写的——二十一个“也”,一句三叹,全文以一种超脱的基调所展开,那欧阳修好似凌于万人之上,成仙了。致使全文“仙气”很重。首节单“林壑尤美”四个字表层里层都有无比的超脱之感,而“渐闻”、“泻出”、“峰回路转”等词语可谓无一词可换,可见其用词之极致。“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成千古名句,“得之心而寓之酒”——呵,多完美!第二段大用对偶,这古文中的常见手法在欧阳修的手下又活灵活现了:他把对偶与比较相结合,使得第二节五光十色,明暗多端,香气扑面,乐亦无穷,仙气纵横。第三段与民同乐便很有讲究了。永州人放下工作,前来跟随太守游玩。
可见欧阳修在当地的声望还是很好的,号召力不错,更显出他统治方针的正确和当地民风的朴实。当地人和太守不分彼此地位的差异,共饮而乐,更见得其当官当到了极致——与民同乐。我以为便是如此,这一段有一些为自己歌功了。而我最爱的第四段,从醉眼中看到的景象果然不同——声形兼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完此段的当天,在我骑车回家的路上,居然真的就有一幕醉了的夕阳景在等我。橘红的光撒在每一处,又好像随风动起来了。霎时,橘红,金黄和说不出的颜色交织在一齐,似在流淌。我醉于期中了好久。对于其中淡淡的愁绪,我总认为我是有的。欧阳修虽然快乐,但终是与永州人不同,这种格格不入的反差,也只能溶在酒里了,而我——与别人不同之感与日俱增。 白天我与同学嬉笑怒骂,到了晚上却有说不出的孤寂,害怕应对自己。这种东西我不可能溶在酒里,呵!那就溶在成堆的作业中了,呵!也许随着我阅读数量的增加,《醉翁亭记》的地位可能会被动摇甚至颠覆,但我只可会记着它给我带来的感受,因为这是我最初而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2
醉翁亭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县西南琅琊山的两峰之间。1045年(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等人上书分辨,被贬到滁州做太守。任职期间,他常来此地宴请宾客,并以自己的号——“醉翁”命名。《醉翁亭记》便是诞生在此间的一篇散文佳作,历来广为传颂。文章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优美景致,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喜悦心情。同时,它也寄托了作者因贬谪而难以排遣的郁闷。
从教以来,我曾多次为学生讲授这篇文章。我以为,教学《醉翁亭记》,必须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贯之一个“乐”字。作者先写醉翁亭周围的优美风景,再写醉翁亭周围因时变化的绮丽风光,最后写醉翁亭众多游人喜气洋洋游赏山水的祥和景象和与宾客宴饮的欢乐情景。这一切,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与民同乐的喜悦心情。但在“乐”的背后,我们又时时感受到一缕挥之不去的愁情。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正当四十盛年,却自号“醉翁”,然醉翁“饮少辄醉”,可见并不嗜酒。他曾在《题滁州醉翁亭》中说:“四十未为志,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可见他是借酒浇愁,自称“醉翁”是发泄悲愤。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措施,以图富国强兵,但却惨遭贬谪,只能终日寄情山水,纵情酒宴,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悲愤。文中勾勒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形象,正是作者抑郁心情的曲折外现。
二、把握作者描绘的迷人景色
《醉翁亭记》的景物描写是出色的。欧阳修以画家的眼光和诗的笔触来描绘醉翁亭及其周围的优美景色,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诗的意境。
一是画面丰满,映衬成趣。开篇五字“环滁皆山也”,放开视野,把绵绵群山摄入景中;群山之中,“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凸现于眼前;潺潺酿泉环绕而过,“峰回路转”,则有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作者描绘的这幅画面,体现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笔随意迁,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依次展现,境界开阔又重点鲜明,画面充实又浑然天成。苍山、清泉、亭台相依相衬且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二是景随时变,美不胜收。醉翁亭景色之美在于因时不同,景色各异。早晨林中的烟雾,晚上山谷间的幽暗;春天的野草,夏日的佳木,秋天的洁霜,冬季的枯石。这因时而异的景色,各有其境界,故能给人以不同的美学享受。
三是动静结合,充满生机。作者描绘醉翁亭的自然景物,既有巍峨的山峰,也有流动的泉水;既有浓密的绿荫,也有啁啾的鸟声,动静搭配,相得益彰。再有,自然物相对为静,而“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的游人,“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的欢宴,则又展现出快乐、生动的人间生活。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生趣盎然。
三、学习凝练回环骈散结合的语言
这篇文章运用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凝练。如开头五字“环滁皆山也”,言简义丰。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道:“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这一例句,也被后世文人看作是锤炼句子的典范。全文仅400余字,却把醉翁亭的景致及作者的情怀概括殆尽。无论朝暮四时的变化之景,还是负者、行者、射者、奕者、伛偻者、提携者、颓然乎其间者等人物形象,都写得准确、生动、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是回环咏叹的音乐美。全文22句,竟用了21个“也”字结尾,构成了回环咏叹的抒情基调;再者,本文虽为散文,却借用了骈文的语言表现形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句式,整饬工稳,琅琅上口,具有极强的音乐感。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3
一、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的句子。文章一起笔,仅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作者的这一句“环滁皆山也”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
二、全文共用21个“也”字作句尾,用了25个“而”字,是否显得累赘?其语言风格是:欧阳修重视文中情绪变化与节奏变化的协调。他的散文呈现一种流转、抒情性和音乐感都很强的风格特点。文中“也”字作句尾,共出现21 次,构成咏叹的额声调;又将骈文中对偶相映的句法变化使用,时散时偶,句子的字数时齐时不齐。这样,既有明晰的节奏感,又流动摇曳,作者内心淡淡的孤独、怅惘之情在这种咏叹的节奏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同时,作者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赏析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出了自然山水之乐。第三段具体描写游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出了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第四段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名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又多用判断句,层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精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4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的名作,“别有用心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这名句想必是人人传诵,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尝一下这位大师的大作吧!
此刻经常看欧阳修的文字,他从不写怨写悲。在他的'心里,只要欢笑,只要为苍生乐而乐,尽力地用本人含笑对人生的态度,为人民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这《醉翁亭记》完成之前,欧阳修被贬官,可他却说:“别有用心不在酒,在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义是说,我不醉在酒上,而是被美景醉倒了,是一种美好的醉。你看,欧阳修能有如此之肚量,他那种潇洒的心境是我们无人能及的。虽然,欧阳修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二心想对国家有所作为,却不时遭人排挤,这种怀才不遇内心的痛苦并非我们能够所体会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乐吧!你看文章一开头就带给我们一种愉悦的感觉,美得让有点让人人沉浸此中了。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漂亮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薄暮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清香的野花,夏季葱茏的绿树,秋季纯洁的霜色,冬季显露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俭朴,浓艳天然。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5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跟随作品的演进,曾在“觥筹交错”中乐极而醉的欧阳修;对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乐”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问中可知作者把“乐”划分三类;一是禽鸟,这是一种只知饱食没有思想的快乐;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们虽懂得欣赏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的乐不能与太守相媲美;唯独太守之乐,才是凡人俗鸟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乐。这是因为,在欧阳修看来,鸟为饱食后投林而乐,百姓为丰衣足食安事太平而乐,而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山水、风物、人情的兼济天下之乐。不但为滁州风景而乐,而且为百姓丰衣足食而乐,也为自己治理有方而乐。这样一位居于乐之巅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对作者“乐”的思想归宿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夸:“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醉翁亭记》欢乐气氛中,大家也能够从欧阳修身上看到这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形。这正是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中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使文章进一步得到升华,更加具备较深的思想意思。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6
山环滁州以竞秀态,琅琊深秀渐闻水声,一片碧波环绕的醉翁亭已化作乐趣的统一,已留下雨打风吹的痕迹,深深地刻下了当年醉翁的足迹。
与民同乐,乐在山水,领会在心。山水相映之美,将绿水与青山环绕。树的绿是没有边缘的,仿佛在向四周扩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绿的气息。水的秀不在于是怎样清澈,而是倒映着天空与山的影子,这绿色与蓝色调和,勾勒出另一片天地。酿泉水在山间倾泻,弥漫着酒香的诗情在酿泉水中流淌,与水一道迎面倾泻而来。人醉在景中,仿佛是人正在水汽中弥漫。
与民同乐,乐在宴酣,畅爽在酒。在溪水中捕鱼,用泉水酿酒,这是生活中最真、最醇、最清新的滋味。野味山珍,杂乱摆开,美酒前陈,游戏欢乐,没有拘束,撇开身份,这就是太守的酒宴。没有名贵的酒菜,没有拘束人的礼节,有的仅仅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一片热闹简单的气氛。于是,连滁州的人民都这样简单地生活,快乐地游玩,酒气弥漫了整座城市。
与民同乐,乐在其乐,以人为乐。朝暮变换之美,树林禽鸟和鸣,在这一派自然之景中,太守与游人共同欢乐。人民因视与太守同游为荣幸而快乐,而太守却以人乐而乐,将醉与乐统一,从中便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于是便练就了醉翁与民同乐的旷达。
四季更迭,朝暮变换,伴随着日升日落,云归云散;花开花落,水落石出,无穷尽的变化,变化着的角度,一同演绎着无穷的乐趣,将山水之秀丽发挥到极致。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7
大散文家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在北宋时主张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样,被保守派排挤出朝廷,远赴安徽滁州为官。但与范仲淹不同的是,欧阳修似乎远比范仲淹洒脱:既然满腔的报国热忱无人欣赏,那就自得其乐好了―毕竟人生处处是风景,在众人皆醉(实际上是佯醉)的状况下,何必与污秽一争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欧阳修精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天地。布局谋篇、遣词用句,无处不显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语类》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多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成的;而之后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记》的原稿,发现仅文章的开头就改得一塌糊涂。围绕“滁州四周皆山”这一资料,欧阳修开始竟用了几十句!改来改去,直到定稿的时候,才决定用“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醉翁亭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但是,我在那里想说的,却并不是欧阳修是怎样的认真,而是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对于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显“屑小”的事业―做文章上的心态。
虽说“文章千古事”,但对于欧阳修来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当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这种追求不合于世时,欧阳修也总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醉翁亭记》中的“乐”就足以证明;他也不昂扬―时势不利,空有报国心,难得施展处。那么,好吧,自得其乐,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8
大散文家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在北宋时主张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样,被保守派排挤出朝廷,远赴安徽滁州为官。但与范仲淹不同的是,欧阳修似乎远比范仲淹洒脱:既然满腔的报国热忱无人欣赏,那就自得其乐好了―毕竟人生处处是风景,在众人皆醉(实际上是佯醉)的状况下,何必与污秽一争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欧阳修精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天地。布局谋篇、遣词用句,无处不显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语类》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多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成的;而之后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记》的原稿,发现仅文章的开头就改得一塌糊涂。围绕“滁州四周皆山”这一资料,欧阳修开始竟用了几十句!改来改去,直到定稿的时候,才决定用“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醉翁亭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但是,我在那里想说的,却并不是欧阳修是怎样的认真,而是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对于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显“屑小”的事业―做文章上的心态。
虽说“文章千古事”,但对于欧阳修来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当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这种追求不合于世时,欧阳修也总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醉翁亭记》中的“乐”就足以证明;他也不昂扬―时势不利,空有报国心,难得施展处。那么,好吧,自得其乐,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9
《醉翁亭记》,一篇很早就阅读过的文章,同《岳阳楼记》一样,对这种文章还是懵懵懂懂,只是被其中语言所感动。自认为《岳阳楼记》是篇辉煌的文章,把一切感情化作文字赤裸裸地展此刻面前,无法不被它征服。醉翁亭呢?则是__淡中透露出无言的欢乐。似乎不需要直接表达出来,却能使人心有所获。获得的就是那个时代那里的人们心中的喜悦。即使自己不是身处在那里,仍能幻想出活生生的画面。绿意满眼,野花丛丛,鸟儿时叫,溪水潺潺;太守摆宴,心之欢喜,野菜山肴,突显美味;从游太守,去而鸟悦,微醉而归,心亦欢愉。心中就是这样的感觉,很__淡的,很甜蜜的。假如我是滁州民,看着太守那么的____,生活过得如此之美,怎能不欢乐呢?
若把欧阳修的思想融入到《醉翁亭记》中,或许有另一般风味。大家都在说欧阳修传承了范仲淹的高尚思想,把后天下之乐而乐贯穿始终。我也颇有感触,在如此美妙的山水风景下,如此热情欢腾的气氛里,欧阳修竟首先感到的是百姓之乐,其次才是自己寄情于山水的乐趣。其实有段时间不明白他的乐究竟如何?但这些天不断领略文章,不断在手中潇洒挥舞着乐字,才一点一滴地看到欧阳修的笑,为百姓之乐而乐。以前以为官吏决不会领会百姓真正的幸福,但从《醉翁亭记》里,看出一位封建____官吏超前的____认识。从欧阳修个人来讲,他总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永远地含笑应对人生曲折。欧阳修的文字告诉我,或忧或喜,只在选取。应对如此完美的生活,能实现自己的一丝丝理想,为何不选取喜呢?
此刻经常看欧阳修的文字,他从不写怨写悲。在他的心里,只有欢笑,只有为百姓乐而乐,尽力地用自己含笑对人生的`态度,为人民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10
山环滁州以竞秀态,琅琊深秀渐闻水声,一片碧波环绕的醉翁亭已化作乐趣的____,已留下雨打风吹的痕迹,深深地刻下了当年醉翁的足迹。
与民同乐,乐在山水,领会在心。山水相映之美,将绿水与青山环绕。树的绿是没有边缘的,仿佛在向四周扩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绿的气息。水的秀不在于是怎样清澈,而是倒映着天空与山的影子,这绿色与蓝色调和,勾勒出另一片天地。酿泉水在山间倾泻,弥漫着酒香的诗情在酿泉水中流淌,与水一道迎面倾泻而来。人醉在景中,仿佛是人正在水汽中弥漫。
与民同乐,乐在宴酣,畅爽在酒。在溪水中捕鱼,用泉水酿酒,这是生活中最真、最醇、最清新的滋味。野味山珍,杂乱摆开,美酒前陈,游戏欢乐,没有拘束,撇开身份,这就是太守的酒宴。没有名贵的酒菜,没有拘束人的礼节,有的仅仅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一片热闹简单的气氛。于是,连滁州的人民都这样简单地生活,快乐地游玩,酒气弥漫了整座城市。
与民同乐,乐在其乐,以人为乐。朝暮变换之美,树林禽鸟和鸣,在这一派自然之景中,太守与游人共同欢乐。人民因视与太守同游为荣幸而快乐,而太守却以人乐而乐,将醉与乐____,从中便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于是便练就了醉翁与民同乐的旷达。
四季更迭,朝暮变换,伴随着日升日落,云归云散;花开花落,水落石出,无穷尽的变化,变化着的角度,一同演绎着无穷的乐趣,将山水之秀丽发挥到极致。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精选篇1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多优美的词句呀!这出自于大作家欧阳修之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爱山水之甚深,名垂青史。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每当听、读这些诗句,我似乎来到了那儿:走在山间小道上,耳边传来阵阵水声,那声音,似从远方传来,又像近在咫尺。再走几步,那清泉便显露出来了,这时,一只松鼠爬来,触动了高高的苇草,透过苇草摇摆的空隙,我看见——一座竹亭建于水面之上,它莫非为醉翁亭也……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简洁,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紧密不离,体现了欧阳修清高的精神,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作风。
欧阳修对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是比什么都爱的,他爱山,他爱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间,他与大自然彻底融合到了一齐,山水是他最亲的亲人。
我想,要是将他带到城市里来的话,他会疯的。
读过欧阳修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写作感情十分清高,总少不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动。
我们也就应学习他的精神,要认准好与歹,与好人交往,与歹人隔绝,还要爱自然,这才是欧阳修写作妙处之所在。
推荐阅读:
醉翁亭记读后感600字初三.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