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都有谁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都有谁

  在社会上,残疾人可能会受到很多优待;但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们往往过得更加艰辛、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精选范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篇1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xx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xx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xx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xx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xx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xx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xx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xx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篇2

  10个月时,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小,别人是站着走,她是爬着走。一个小板凳,一扇窗户,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20岁时,她学会了裁缝,学会了修表,收获了对于残疾人来说难得的爱情。

  45岁的她,经过不懈创业,拥有了数家门面,经营着两大文印店,开了一家电脑培训学校,身家百万。上高中的儿子对她说:“妈妈,同学们都说,很羡慕我有您这样的母亲。”霎时,她泪如雨下。

  51岁的她,成为临猗县残联阳光电脑培训基地负责人。今年“三八”,她还当选运城市残疾巾帼创业明星。日前,她筹备的彩印企业即将投产。

  她,就是姚艳贤。

  渴盼上学 功课优秀

  躲在窗户后面的姚艳贤,那年6岁。从她记事起,双腿就不能动,只能爬来爬去。父母工作很忙,她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趴在窗台上,张望着窗户以外的世界。

  父母给她买了一个小板凳,7岁的她通过锻炼,借助小板凳挪动身体。她终于可以单独来到大门口了,看着过往的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背着书包向巷子外走去。她幼小的心里,隐隐作痛。“我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非常难过……我多想,也像他们一样快乐,我的病一定能治好。再痛的手术,我也不哭。”对同龄人的羡慕,让幼小的姚艳贤格外坚强。为了给她治病,父母求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医。手术,是她的家常便饭。

  “9岁以前做过不下8次手术,几乎每年一到两次,就是那种埋线刺激神经复苏的手术。因为要测试神经灵敏度,手术是局部麻醉。有一次,身边做手术的一个18岁男孩痛得大呼小叫,6岁的我咬着牙没哭。我只想站起来……”无数次手术,无数次针灸,那些钻心刻骨的疼痛,在姚艳贤的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

  一个信念支撑着她:上学!和胡同里那些同龄伙伴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

  11岁那年,姚艳贤对上学近乎痴狂的渴求触动了父母。苦于没时间护送她去学校,父母将她送到了乡下老家——临猗县楚侯乡黄仪南村小学,由爷爷奶奶照顾她。她年龄偏大,直接就读于小学三年级。

  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她兴奋不已,极为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晚上,她捧着一二年级的课本,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苦苦研读。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仔细标注出来,第二天问老师。好学的她,令老师感动。老师的名字,至今铭刻在她心里——郑瑞阳。每逢下大雨,郑老师会背她去学校,下学后再将她背回家。每遇到难题和要点,郑老师都会给她详细讲解。

  不到半年,勤奋的姚艳贤补齐了所有的课程,并成为班里的优秀学生和班干部。“那时候,学生劳动课考评有劳动分数,学生要下地种棉花、种试验田、收麦子。我行动不方便,就趴着在地里干活,拾棉花扒条我都能干。郑老师尊重我,他知道,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无助的一面。一次,农业社组织学生收麦子时,我执意要和同学们一样劳动,我趴在麦子地里割麦子,地下的麦芒一根根地刺进我的手掌,两个手都扎红肿了。”姚艳贤说,是生活,让她内心逐渐强大;是努力,让她自信。

  艰辛站立 钻研技艺

  姚艳贤童年的时光里除了手术,还是手术。由于长时间爬行,她的腿部以及足部肌腱强直。想站起来,就必须治疗。“那年,一个专家组巡回医疗,父母带我去专家那里进行肌腱康复治疗,承重拽拉了一个星期不见效,医生不小心将我一根腿骨给折断了。后来,分别在三个医院接了三次,伤口迟迟不好,可以看到伤口处的鲜红肌腱。治好骨头了,又要治我的肌腱强直。别人的童年是彩色的,我的童年却因病痛而伤痕累累。”一场场接踵而至的磨难下,姚艳贤渐渐无视寻常的苦难,因为苦难就是她的生活。

  终于,她站起来了。读初中时,姚艳贤就是拄着拐杖一步步走进学校的。那一刻,她的整颗心充满了骄傲。凭借刻苦认真,她很快成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上学路上,她经常会滑倒,摔得头昏脑胀,手脚青紫。但这一切,都比不上学习中的收获带给她的快乐。她对自己说:“学校以你为荣,你没有给自己丢脸。”

  毕业后,姚艳贤考取了高中。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继续学业。闲暇时,她喜欢读书。张海迪写的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她的最爱。她一遍遍地读着保尔·柯察金的那句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姚艳贤年轻的心为之热血沸腾,是的,她不甘心碌碌无为地活着。

  16岁的她,频频出入裁缝店,老裁缝裁剪时的一举一动,她牢牢地记在心底,回家后就在废旧报纸上揣摩着修剪。半年后,她可以照着裁剪书,为家人做裤子,做上衣。这是多么让人惊喜的一件事情啊,她能自食其力了!然而,练习裁剪需要长时间拄双拐站立,姚艳贤腋下的皮肤被磨得血肉模糊。无意间,父母发现了这个秘密,不让她再干裁剪。

  在父亲朋友的推荐下,姚艳贤在县二轻开发公司学习修表。在师傅的精心调教下,她很快就上了手。学习了一年,恰逢政府对残疾人创业有优惠政策,她就找了间门面,开了一家修表铺。那年,是1980年。

  开店创业 收获爱情

  修表生意繁忙,姚艳贤坦承自己是边做边学:“我在师傅那里修的都是闹钟,那时候手表很珍贵,师傅是绝对不让我动的。在师傅那里,我只偷偷地修过我认识的中学老师的一块表,还给人家修坏了。自己开铺后,进货都是5个零件、5个零件地进,不敢多进,怕没有生意。有生意了,我就硬着头皮壮胆修。”

  正是顾客们的善良和理解,让20岁的她把生意做得顺水顺风。有天,她接了一个“大单”,这块手表的市价达到了4000元,零件比较精细,她琢磨了几天也没修好,顾客来了,却没有责怪她,还安慰她说“没关系”。

  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孩,却身患残疾,很多人都为姚艳贤唏嘘不已。好心人都来惠顾她的小店,生意一单接着一单,一个顾客还没走,另一个顾客就等着。身体带来的不便,让她上一次厕所要耗费常人三倍的时间。为了不让大家多等,一天又一天,她憋着不上厕所也不喝水,嘴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身体越来越虚弱。一年后,她病倒了,高烧42℃,医院一检查,肾脏发炎了。得知她的情况后医生劝说:“小姑娘,可不敢不喝水,再这样下去,就是尿毒症啊。”“像我这样的人,能找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子?”情窦初开的姚艳贤,有点悲观。这时,一个大她5岁的男孩走进了她的生命。李云龙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也经营着一家钟表铺,修表技艺精湛,还会刻章。尽管他同样患有小儿麻痹,但可以不借助拐杖走路。两颗渴望爱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

  1982年,两人结婚,共同经营修表铺。看着国家经济复苏,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1984年,姚艳贤四处筹资,买了套铅字打字机,开了一家打字印刷店。“主板字盘有3000多字,备用字盘是左右两边各1000多字,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记住每一个字的位置。打出的每一张蜡纸都要一张一张油印,并且是边印边记张数。有些材料的大标题常常要手工刻写,我们经常干通宵,冬天的时候,我的两个脚都是木的,什么感觉都没有。回家一看,脚上的冻疮都流水了,将袜子粘住剥不下来。”再苦再累,姚艳贤都坚持着,她坚信一句话: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更何况自己是一个残疾人。

  勇于创新 事业有成

  上世纪90年代初,铅字打印机逐渐退出市场,夫妻两人借债4万元买了台原子印章机和四通电脑打字机。当初,万元户都要上报纸电视的,这么沉重的债务,让姚艳贤捏了一把汗。

  两个儿子正读小学,老师要求带字典。大儿子回来对她说:“妈妈,别人都是新字典,只有我和弟弟是你和爸爸用过的旧字典,同学们问我:‘你们家那么穷啊!’”姚艳贤听了心酸,她想,为了孩子也要拼一拼。

  “那个时期,国家要求商业单位必须使用正规发票,发票上需要盖章,刻印章就是一笔大业务,我这人胆大,拄着拐杖就找到了原运城地区国税局负责人。他听我一说,看到我一个残疾人有这么大的决心,就非常支持。”凭借着姚艳贤过人的胆识,她的生意很快就风生水起,一年后,本钱就全部回笼。

  随着制版业的更新换代,1993年,夫妻俩又投资了小型胶印版机器。时代在进步,姚艳贤的文印店总走在时代的前列,她雇了不少员工,生意红红火火。本世纪初,她认为,不远的将来,即将成为人手一台电脑的电脑时代,于是着手开了一家电脑培训学校。“起初,学生有上百人。近几年,孩子们觉得到大城市里学习电脑,是种潮流,我这里的学员就少了很多。”这时的姚艳贤已经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她购买了数间街头繁华地段的门面房,又扩展了文印店的规模,开了一家分店,“目前,我的电脑学校成为了临猗县残联的阳光培训基地,每年,有不少残疾人来这里学习电脑操作。”

  捐资助学 照亮他人

  文印店的出路在何方?姚艳贤一直在思考。51岁的她还想做一番大事业,她投资70多万元在建一个彩印厂,一切事务均由她精心打理。“要做就要付出全力,要做就要做好!”

  今年,姚艳贤被评为运城市残疾巾帼创业明星。她成为运城市残疾人创业的一杆旗帜,她的故事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守护梦想,艰苦前行。

  尽管有今天的成绩,可姚艳贤骨子里仍藏着一份自卑。有不少重要客户,她不愿意亲自去谈。她向儿子们解释:“妈妈不想去,是因为不想看到他们同情的目光。”儿子奇怪地说:“妈妈,你怎么会这样想?我们一直为有你这样的妈妈而感到自豪,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也都非常佩服你。那些客户看你,都是敬佩赞赏的目光啊!”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英俊勇敢,宽厚优秀,成了姚艳贤的朋友,她向他们倾诉,向他们咨询,她觉得,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才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和收获。

  生活富裕了,姚艳贤夫妻将目光投向公益事业,修路,建小学,捐助灾区,他们慷慨解囊。“能走到今天,得益于政府的扶持,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更离不开丈夫的鼓励和支持。”姚艳贤感慨自己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紧跟时代,依托政策,不懈追求,相信自我”,在记者的要求下,姚艳贤说出了自己创业成功的秘诀。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篇3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诞生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勇斗病魔的事迹,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20xx年11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她说:“我要振奋精神,让自己的精神飞翔。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变,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以自己的事迹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在20xx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事迹让人们记住了张海迪,记住了那个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灰姑娘”,记住了那个数次打破医生对她生命期限的预言、昂头笑对人生的“弱女子”。“爱美爱笑爱生命,至情至性张海迪”,这是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的感言,也是对她最精到的描绘。

  年过五旬,当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轻;时过境迁,如今的“80后”、“90后”对她的事迹可能不再耳熟能详。我们重温海迪的故事,是为了见证一个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推荐阅读:

  八字励志句子

  有关女人坚强的句子

  二字网名女生简单气质

  刘邦用人之道

  成功说服他人之道

  一次成功的尝试600字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都有谁.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