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努力成功的故事精选
后天努力成功的故事精选
倘若你没有经过努力,就想不劳而获,是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的。成功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取得。精选范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后天努力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后天努力成功的故事篇1:成功靠后天的努力
在二次大战期间,丘吉尔已经60多岁了,但他却能够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年一年地指挥英国作战,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秘诀在哪里呢?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点,看报告、口述命令、打电话,甚至在床上举行很重要的会议。吃过午饭以后,他要再上床去睡一个小时。到晚上,在8点钟吃晚饭以前,他要再上床去睡2个小时。他并不是要消除疲劳,因为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为他经常休息,所以他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后。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小时来研究一种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权威人士把他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作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作。
休格·布莱克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他从百忙中每天挤出一小时到国会图书馆去博览群书。数年如一日,就是在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里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最高法院中知识最渊博的人士之一,他的博学多才也使美国人民受益匪浅。
威尔福·莱特康丽奋斗了40年,成了全世界织布业的巨头之一。尽管事务十分忙碌,他仍然渴望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每天抽一小时来画画。为了保证这一小时不受干扰,他每天清晨5点前就起床,一直画到吃早饭。他说:“其实那不算苦,一旦我决定每天在这一小时里学画,每天清晨这时候,渴望和追求就会把我唤醒,怎么也不想再睡了。”数年下来,他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其中有几百幅被高价买走。他把用这一小时作画所得的全部收入作为奖学金,专供给那些搞艺术的优秀学生。他说:“捐赠这点钱算不了什么,这只是我的一半收获。从画画中我获得了很大的愉快。”
人的一生在时间的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智者认为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他们努力过好每一天,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们也合理地利用时间享受生活的快乐,对于该做的事,他们会动力地去做,对于没有价值的事,他们绝不去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愚者也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整天都没有闲暇的时间,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在充分地利用时间,可是以头来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成就,其实,在愚者的忙碌中,有一大半是把时间浪费在可做可不做的没有价值的事情上了,生命也就在这一分一秒中悄悄地消失了。
后天努力成功的故事篇2:马杜罗
“马杜罗,你跟我出来一下。”
自习课上,当同学们聚精会神写作业时,马杜罗却趴在课桌上打瞌睡。他跟在迈克老师后面,无精打采地走出了教室。
“你相信石头会开花吗?”老师的手掌里,躺着一枚光滑的鹅卵石。马杜罗不肯开口说话,只摇了摇头。两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患病,他落下了口吃的毛病;因为担心被别人嘲笑,他变得自卑,很少说话,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老师让马杜罗坐下来,拿出一把小巧的工具刀,埋头开始雕刻。很快,石头的上面,一朵小花栩栩如生。“你看,石头其实是可以开花的,只不过需要你转变一下思路而已。”老师又说:“我知道你一直喜欢看书,好故事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周末的班会上,我希望能听到你的声音……”
马杜罗告别老师时,心情很复杂。回到家里,他开始认真练习,对着镜子纠正自己的发音,一遍,两遍……周末那天,因为口吃总是躲在角落里的马杜罗,居然主动站到讲台上。虽然他紧张得大汗淋漓,说话也不是特别流畅,大家却送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
多年以后,大学毕业的马杜罗,早已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长为俊朗的小伙子。酷爱看书的他,梦想成为一名职业作家,整天躲在租来的房子里写文章。不料,所有投出去的稿子,或者毫无音讯,或者收到退信,从来没有一篇能够发表。
那天,马杜罗发现口袋里的钱只能再勉强维持几天的生活了。他怀着沮丧的心情,独自在街头漫步,竟然在街头邂逅了多年不见的迈克老师。与当年不同的是,老师早已经离开课堂,成了一位著名的雕刻家。
当他一口气说出心中的烦恼时,老师微笑着说:“你知道我手里那块石头为什么能开花吗?首先,因为我酷爱雕刻,每天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另外,不管做什么事情,仅有喜欢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适合。就像我,每次将雕刻刀握在手中时,灵感总是如约而至……”
马杜罗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想起自己每次写字时的艰难,那种搜肠刮肚的痛苦,忽然就明白了,自己喜欢文字,却只适合当一名读者,而不是一位作者。
不久,马杜罗就按照街头的广告,跑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一年后,他又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为人谦虚、热情大方的他,受到同事们的尊敬,被选为行业工会领袖。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为争取普通工人的权益而奔波。从此,他慢慢步入了政坛,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20xx年10月10日,尼古拉斯·马杜罗被任命为副总统!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委内瑞拉的每个角落。几乎所有熟悉马杜罗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真的是当年那个口吃的马杜罗吗?会不会搞错?
记者们蜂拥而至,面对他们连珠炮般的提问,马杜罗从容地反问:“你们相信石头会开花吗?我信。”说着,他微笑着伸出手来,掌心里躺着的,正是迈克老师当年赠送的那块鹅卵石,隔了这么长的光阴,刻在上面的花朵,依然那么栩栩如生,一如年少时的梦想,从来不曾凋零。
后天努力成功的故事篇3:爱因斯坦后天努力而成功的故事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20xx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0xx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那么,这样一位科学巨子的童年时代,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1882年,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已经3年了,却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爱说爱笑。他总喜欢静静地坐在客厅里,歪着脑袋认真地倾听从母亲的指间流淌出来的优美动人的音乐。母亲看着他那聚精会神的憨样,开心地笑了,说道:"瞧你一本正经的模样,简直就像一个教授!嗨,我的小宝贝,你为什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动了动嘴唇,没有回答母亲的问话,但他那对亮晶晶的眼睛却扑闪扑闪地不断眨动着,显示出快乐的光芒,他的内心已经体会到音乐的优美流畅,但他却说不出口。
爱因斯坦的父亲喜欢郊游,经常兴高采烈地带着全家人到野外去游玩。小爱因斯坦十分喜欢这种活动,那美丽动人的湖光山色,那耸入云霄的参天大树,那颂歌般的松涛,那金色的阳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却不爱说话,不能用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而比他小的妹妹却象一只百灵鸟,一路上欢快地唱着、叫着。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小家伙们在一起尽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这里面却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后默默地坐着,忘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就这样,小爱因斯坦已经四五岁了还不大会说话,这时,父母有点儿着急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父母亲赶紧为他请来了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
小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原来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爱因斯坦那被人误认为平庸低能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目嗨稼は搿百思不解,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在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爱因斯坦为此心花怒放,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
罗盘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尖端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爱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
"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
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么也没找到。这个童年之谜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本来就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如今有了罗盘这个有趣的伙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发沉默不语,父母还以为这次他是真的病了呢。
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爱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他还常津津有味地回忆。
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在班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爱因斯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他虽然很愚笨,然而却很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实头"。
6岁时,爱因斯坦迷上音乐,开始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优美音乐将他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音乐曾一度使他着迷。然而,练习小提琴时机械、重复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厌倦。就这样,小爱因斯坦以平淡无奇开始了小学生活,又以平淡无奇而结束。此时的小爱因斯坦与同龄人相比,不仅没有超长之处,反而多几分笨拙。
10岁那年,小爱因斯坦告别了小学,成了一名中学生。此时的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如洪水猛兽般到处泛滥,到处横冲直撞。在学校里也不例外。那些老师像军人一样将希腊文、拉丁文一个劲儿地往学生头脑里塞,而学生的职责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对这种学习方式,小爱因斯坦烦透了,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自学数学上,数学成了他中学时代的最大的业余爱好。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工程师,对数学也很喜欢,有一次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写了ab2 bc2=ad2,并满脸神秘地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试一试。"12岁的爱因斯坦此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但他被这个定理迷住了,决心试一试,他一连几个星期苦苦思索,寻找着证明的方法,到第三个星期的最后一天时,竟然被他证明出来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萌动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爱因斯坦的眼界逐渐开阔,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也变得越来越复杂。12岁时,爱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装的几何教科书。他怀着兴奋神秘而又略带恐惧敬畏的心情把书翻开,从头一页欧几里德的第一条定理读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气把全读完,深深为几何定理的精密、明确和严整所折服。对一些定理,他反复地进行琢磨和思考,有时还尝试着撇开已有的论证方法,另辟蹊径,自己来重新证明,爱因斯坦总会高兴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巨大快乐。
爱因斯坦幼年时代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强。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中学里的老师已不是他的对手。当他的同学们还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时,小爱因斯坦已经遨游在微积分的天地里了。
爱因斯坦在数学王国里成绩卓著,而其他学科引不起小爱因斯坦的兴趣,成绩就很差,不少老师对他这种学习态度都很看不惯,并多次责备过他。一次,小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里的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老师竟直言说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这位老师对小爱因斯坦的成见非常深,认为他是一块朽木,已再无雕刻的价值,竟勒令他退学。就这样,爱因斯坦15岁那年就失学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爱因斯坦自幼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有一段时期,他对《大众物理科学丛书》这本通俗科学读物着了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时时翻阅。正是这本书,不但使爱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权威的迷信,而且引导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宏图大志。
在少年爱因斯坦的身边,还总是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是为随时记下灵感的火花而用的。16岁那年,又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占据了他的头脑:假如某种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摄影机,跟随在光的后面,用光速飞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形呢?他把问题捕捉住,记在本子上。但正确的答案又去哪里寻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又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新的难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个令爱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难问题,孕育了未来相对论的神奇萌芽。也许,这可以看作是小爱因斯坦向科学堡垒发起的第一次勇敢进攻。
小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他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是十分宽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护他的气质与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母亲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而他的父亲则说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适应学校的规则,及学校机械的教学罢了。等他长大了,了解了周围的一切后,就可以顺利适应了。"父母没有将他视"弱智儿",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帮助他成长与发展。
1895年的秋天,1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亲人,独自登上开往苏黎世的列车,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推荐阅读:
后天努力成功的故事精选.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