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论文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汇总8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孔子论语论文一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孔子论语论文二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孔子论语论文三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4、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5、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孔子

7、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9、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

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1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3、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孔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15、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1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2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2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2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

2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2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28、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40、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

4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0、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孔子

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5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53、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孔子

5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5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

59、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0、 其使民也义。

6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3、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6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孔子论语论文四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孔子论语论文五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孔子论语论文六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励志天下)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孔子论语论文七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让我们学会去宽容别人吧!该放下时且放下,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孔子论语论文八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于儒学被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为治国之本,孔子也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开始了不断被塑造的历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距真实的孔子越来越遥远了。《论语》是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要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就必须从这部书开始。下面笔者将粗浅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忧国忧民的政客形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知、信”等在内的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要严格维护。如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搞好统治,首先就得摆正统治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治久安。在这里他把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会规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于一切胆敢违背统治秩序,君臣伦理规范的行径,孔子都会给予猛烈的抨击。如季氏是大夫的级别却擅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就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对仲孙、叔孙、季孙祭祀祖先完毕,擅用天子之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时,也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并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感慨。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带领弟子踏上长达l4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他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于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以天下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谈,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二、修身养性的君子形象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如:《宪问》篇第28章: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这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样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作为做人的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舍利取义是成为君子的首要品格特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应该与“仁”长相伴,无论是幸遇顺境,还是身处逆境;“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仪态端正庄重,谦逊自律,克己奉公,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语上应该出语谨慎,不“打诳语”,保持稳重可信的人格等等。

三、淳淳善诱的师者形象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据史料记载孔门弟子多达3000,最出色的就有72人。

孔子教育学生的范围很广泛,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人生哲理与信仰等。如《论语.述而》篇第25章记载了孔子教学的四方面内容:“文,行,忠,信”。“文”,指的是历代文献,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行,忠,信”显然已涉及到了人的行为、品格与修养,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当成了课堂,把现实或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当成了教材,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与闲话中就对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从而启迪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学生可以随时向孔子提问、请教,孔子也可以随时考察学生的志向、人品与知识。这对学生的人生观往往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在学生们面前,孔子既是严厉的老师,又是一位亲切随和的长者。孔子总是鼓励学生在自己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拘谨。如在《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想让学生畅谈理想,为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他首先亲切地对学生们说道:“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谦逊随和、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要打破师生、长幼的界限,畅所欲言。

孔子待学生固然随和亲切但又是很讲原则的,他对弟子的某些缺点或原则性错误的批评又总是毫不留情的。如孔子一向主张君子周贫不继富,鲁国的权臣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孔子的弟子冉求却还帮他聚敛财富。为此,孔子毫不留情地抨击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弟子,还号召其他的弟子抨击冉求的行为,《述而》篇中说“子温而厉”正是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孔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推荐阅读:

  2024年议论文结构及 议论文写法和结构(5篇)

  最新完整的论文(四篇)

  战胜困难议论文分论点(4篇)

  高考议论文论据摘抄(6篇)

  最新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8000字(3篇)

  2024年小学语文教学总结论文(二十篇)

孔子论语论文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汇总8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孔子论语论文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