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论文【5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论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总结半军事管理院校国防生培养工作的经验和优势,结合新军事变革下国防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半军事管理院校国防生培养工作的新举措。
关键词:国防生培养半军事管理优势条件新举措
一、引言
为了充分发挥普通高等教育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拓宽选拔培养高素质军队建设人才的途径,进一步加强我军干部队伍建设,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军地双方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连海事大学与沈阳军区于20_年签署委培协议,是签约高校中唯一的一所半军事管理高等院校。十多年来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基于多年的国防生培养经验,本文深入探析了半军事管理院校在国防生培养中的优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半军事管理院校的国防生培养的新举措。[1]
二、半军事管理院校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的优势
半军事管理制度作为半军事管理院校实施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育思想、管理制度、实施方法、执行标准等众多方面与军校是相同的,是一种准军事管理制度,它具备了军事管理的要求和内涵。同时半军事管理院校又具备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质,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半军事管理院校在政治思想教育、军政素质训练和半军事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对国防生的培养有着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2]
第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培养政治合格的国防生
国防生即是大学生又是革命军人,要牢记听党指挥,务必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革命价值观。半军事管理对学生的教育始终贯彻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有多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方法和形式,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强大的爱国主义氛围,这一环境氛围不仅熏陶着普通大学生,对国防生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更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充分发挥选培办、学生工作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合力作用,使国防生树立“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军人革命价值观,确保其在政治上符合党的要求。[3]
第二,强化军政素质训练,利于培养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的国防生
依托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国防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是国防生在军政素质和作风养成方面与军校生相差较大。由于大部分签约普通高等院校没有将军政素质训练计划完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当中,导致国防生军政素质训练课程体系不健全,开展军政训练面临无专业教官、教材匮乏及训练设施不全等困境。半军事管理高度重视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和基本战术的教学,设立军事理论教研室,聘请部队转业军官担任学生工作干部,使半军事管理制度实施更加专业和科学化。在半军事管理院校中,国防生受到了与军校生相当标准的教育管理和环境熏陶,这不仅加深了他们的军人荣誉感和使命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过硬的军政素质和优良的纪律作风,为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4]
第三、发挥半军事管理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防生
半军事管理校园文化的显著特点即是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引导其树立崇尚集体荣誉、崇尚军事管理和崇尚立志报国的情怀,半军事管理的校园活动也较多是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爱国爱党情怀的有志青年这一主线开展的。半军事管理院校在执行半军事管理的基础上,坚持集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分散的日常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国防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加强国防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国防生教育实践载体,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他们在丰富的校园文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防生。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半军事管理院校国防生培养的新举措
虽然半军事管理院校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已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半军事管理院校优势,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还有很多方面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首先,加强半军事管理建设。加强半军事管理对国防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逐步完善半军事管理理论体系,科学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调动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的积极性,从多个方面促进半军事管理建设。一是增加半军事管理考核在考评学生中的权重,使其成为学毕业考核的一项内容。二是提高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可以每学期开学前增加一个教学周为军训周,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军政素质。三是提高学生工作干部的军政素质,学生工作干部是半军事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定期到军校或者部队进行学习和训练,提高自身指导和管理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半军事管理的发展。[5]
其次,夯实国防生的军政素质基础。国防生既是普通大学生,又是后备军官,未来的军旅生活需要他们必须具备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因此,要认真落实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打下良好的军政素质基础,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一要重视国防生的自主教育与管理,坚持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相结合,实行严格的军事管理;二要坚持规范化、统一化、强制性要求与个性化、多样化、自主性学习相适应,重视国防生的实践教学与实际能力培养。[6]
再次,完善国防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国防生培养,必须把质量效益放在首位,把提高能力素质作为根本任务。一要制定并严格实施国防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为国防生培养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制度保障。二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充分考虑国防生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及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质量标准。[7]
最后,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用人导向。国防生的选拔培养工作,事关军队生长干部的质量,高校与选培办要增强责任感,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一要加强国防生的评优评先、组织发展、干部选拔、违纪处理工作,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和程序,确保客观公正、合理合法、公开透明,确保国防生培养质量。二要严格按照量才任用的原则,在国防生毕业派遣工作中,切实把好出口关。三要发挥选培办的导向重要作用,科学的将军队需求和国防生的成长需求紧密结合,为国防生职业成长指明方向,并为其打好基础。[8]
四、结束语
新的军事变革在快速进行,这无疑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的实力。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革新和深入发展,有限的教育资源将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围绕着这一资源的竞争也将愈加激烈。依托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力量,为部队选拔培养后备军官将是我国军队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然而,半军事管理院校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具备的先天优势,将会伴随着半军事管理与国防生培养的有机结合越来越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昭翮.大连海事大学半军事管理史[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_.
[2]毕鹏杰.新形势下加强高等航海院校半军事管理工作的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_.22(04):92-96.
[3]魏�.高校国防生的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_.7:153-155.
[4]田中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4:92-94.
[5]梁光强.提高高校国防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对策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_.4:38-41.
[6]张为民.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2:41-P44
【篇二】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论文
摘要:军事文学作为国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将文学、军事、教育、心理等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态经由文学家创作,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为实现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基本思路。本文通过大量例证,客观分析并较为准确地定位了军事文学的国防教育功能。
关键词:军事文学题材国防教育功能
军事文学因其特殊的题材而具备了独特的国防教育功能。军事文学国防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人们接受国防思想和革命传统熏陶,更新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与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国防教育资源,也是开展寓教于乐的国防教育的最佳方式。军事文学是军事题材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既具备了文学的审美功能,以及德育、智育等非审美功能,又有其作为军事题材的独特功能。
一、培养审美意向,塑造美学观念
军事文学的国防教育功能,首先表现为培养人们的审美意向,塑造人们的美学观念。美是教育的灵魂。军事文学的审美意象凭借其形象性和感染性打动欣赏者,使人们沉浸在身心愉悦的情感体验之中,摆脱对物质欲念的追求,超越个人功利目的,使人们的心灵升华为一种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并在这一状态下达到启迪智慧、完善道德的作用。
军事文学作品表现出的情感之美、形象之美和流动之美,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培养健全人格和审美追求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军事文学作品给予读者的不仅是语言文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对人们审美人格的滋养熏染、潜移默化,并且受用一生。在军事文学的国防教育功能中,审美功能的发挥,能够促使人们领悟和塑造审美境界,陶冶人的性情,实现和谐人格的建构。歌颂祖国优美和谐的山水田园诗句勾画出了一幅幅山清水秀的风景画,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奏出了一首首金戈铁马的交响曲,舒缓委婉的抒情散文倾诉出一缕缕真挚纯洁的美好情愫,慷慨激扬的革命英雄主义思想体现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超脱,徜徉于这种美的情境,人们自然就会激发出高尚的情感,境界就得到提升,从而使个人利益自觉服从国家利益,个人的荣辱观和美学观念就会自然形成。审美功能的发挥能使人们的感性欲念接受到理性的规范和净化,而净化了的情感则显得更加丰富、成熟和完善,从而使人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人生境界。
二、提高道德素质,强化人格修养
军事文学国防教育功能的实践,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通过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否定,唤起欣赏者的是非观和道德观。人们在感动和振奋中自然地求善向上、完善自我,形成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质。军事文学的经典不可不读,关于人类自身价值意义方面的书是任何层次任何专业的人必读的。军事文学的经典可以给人们的精神打底子,使人们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年代里,精神世界能够得到不断的充实。
我国在加强儿童启蒙教育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时,普遍运用了大量的军事文学作品,其中不仅包括我国军事文学的佳作,而且有许多优秀的外国军事文学作品。比如:俄国经典名著――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被列入了我国编制的世界文学名著青少年必读丛书系列书籍。外国军事文学从来不乏优秀作品,尤其是战争小说。据《世界战争小说》一书统计,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其战争小说代表作品。其中收录了美国作家詹姆斯?库珀的纯粹美国式的作品《间谍》,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史诗性的战争巨著《静静的顿河》,英国作家理查?奥尔丁顿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抗议的作品《英雄之死》,以及爱尔兰、法国、德国、波兰、捷克、日本的部分作家及其代表作,总共53部世界战争文学作品,其中美国、俄(苏)、法国作家的作品居多。具体作家作品分布如图1所示。
三、增强语言能力,积累文化知识
单从军事文学作品的内容来说,军事文学不仅具有审美特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军事文学国防教育功能的实践,有助于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首先,在赏析军事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只有通过语言的形式才能进入作品的意境,因为作品语言形式本身的魅力是军事文学欣赏的内容之一,所以在把握语言形式的同时欣赏者也获得了创造和运用语言美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战争、军队和国防关系到每一个人,因此军事文学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以充分自由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平民,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家庭琐事,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军事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可以是任何一个方面,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对于生活的认知和全新的思维意识。
志高而笔长的军事小说可以展现一道道绚丽多姿的人生风景线,幽默风趣的军事小品、杂文则可以营造出一片片回味隽永的智慧天地。例如,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从内容上看,《水浒传》绝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小说。作品描写了官场的贪婪和冷酷,差役的横行恶霸,以及人民渴望平等、追求自由,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政治小说;同时,它还描写了世途之险阻,人心之叵测,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跃然纸上,又可以称之为一部社会小说;它描写绿林英雄的所作所为,劫法场、杀污吏、越大狱、捉奸情,闪展腾挪、飞檐走壁、勇悍狂侠,则可以说是一部侦探和侠客小说;它描写父子母子之情,朋友兄弟之义,上下尊卑之忠,师徒长幼之敬,也可以说它是一部伦理小说。但不论是军事的、政治的、社会的、侦探的,还是伦理的,都有很多的军事谋略和权术思想渗透其中。所以说,军事作品对于人们增强语言能力和积累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营造国防氛围,培养忧患意识
军事文学作品因其特有的爱国主义基调往往得以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军事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精神育人,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总是能够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启迪人们的智慧,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作用。尤其在和平年代,营造国防氛围、培养忧患意识、树立国防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没有永远的战争,也没有永久的和平,在和平年代更加要注重国防建设,保证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谐发展,国家才能强大。因此,远离战争的人们必须具备应有的军事思想和国防意识,提升精神水平。
自古以来,军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且不乏优秀之作。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文学,犹如绵延之群山,在唐宋时期奇峰突起,形成唐诗、宋词两座高峰。正是因为它们的成就,中国才当之无愧地被誉为“诗国”,诗词才成为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唐诗、宋词、《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巅峰。以唐诗为例,唐代虽仅历时290年,但流传至今的诗远远超过唐代以前的总和,据《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两部书统计,唐代有诗53035首,诗人3276个。其中能开宗立派的重点诗人达到20余人,著名诗人100余人。
同时涌现出李白、杜甫等一流的大诗人,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唐代诗人敢于直面世界、直面人生,作品多且思想内容充实,其中有许多诸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的诗句,对社会矛盾、统治者的腐败堕落、人民的深重灾难都有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在唐代诗歌中,军事文学作品明显占据了很大比重。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卢纶等一大批边塞诗人,既歌颂边塞将士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活,又不乏对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的鞭笞与讽刺。还有更多亲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诗人,以其亲身所历、亲耳所闻,记录下许多家国的辛酸。根据我国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唐诗?爱国情思》一书统计,唐朝各时期的优秀爱国诗歌代表作品共有42首。这些作品无不成为中华民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忧患意识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郝翔.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_.
[2]朱向前.凝眸军旅文学五十年(二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3):9.
[3]中国革命军事文学的文化源流[J].文艺争鸣,1992,(3):6.
【篇三】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论文
1.全员性
素质教育最本的要求是为全体适龄青少年敞开正规的基础教育之门。学校国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应为全体青少年学生开放,换而言之,国防教育,不允许按照任何标准筛选,任何一名青少年学生均必须通过正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正式的国防教育,以保证接受国防教育权利义务的实现。这种全员性,可以使整个新生代的国防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防止低国防素养的人群出现;同时也为每个青少年了解国防、献身国防提供均等机会,确保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的实现。由于有统一组织,学校国防教育的全员性并不难实现,困难可能出现在家长和学生的参与态度上,尤其是对军训的态度上。今年8月24日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新生军训时发生的教官与师生冲突事件,引发了一些家长的担心,“取消中小学生军训”之声四起。理性来分析,军训以其特殊的方式在国防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种种规范来解决,其方式方法也可以改进,但不应该取消,国防教育更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对于家长与学生的质疑,必须从“法”与“理”两个角度同时大力宣传,使其明晰国防教育的意义,并配以强制手段促进教育落实,从而消除不接受国防教育的个例出现。
2.基础性
人类具备极大的发展潜质,自由度越高,可塑性就越强。教育是塑造人、培育人的事业,如果在青少年教育期就充斥了定向的专业训练,势必压制人的发展潜质,将非特化功能倒退为特化功能,抑制了人发展的自由度,这对于社会与个人而言都是损失。作为国防领域的教育活动,毫无疑义,国防教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其并不是像国防动员教育一样的定向教育,也不同于新兵入伍教育一样的专业(职业)教育,它传授的是国防建设方面的“一般学识”(generallearning),培育的是参与国防建设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培养“军事小专家”或者“军事训练小标兵”;它对国防建设人才的储备是长期的远景储备,而不是提供“任务模式”下近期的“合格兵员”。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坚持基础性,就必须尊重和支持学生的发展自由度,以打基础为根本目的,使青少年学生初步具备合格公民(而不是合格军事人员)所必须的基础的国防思想、知识和技能;以长期抓反复抓为基本手段,变“集中强化”为“常态化”模式,把教育固化成月、周、日的例行活动,结合于各个课程之内,渗透于每个课堂之上,蕴藏于日常养成之中。在保障机制上,坚持国家投入、政府统管、军队参与、专门机构主抓,远离商业运作,完善法规、经费、场所、器材和教职力量等保障制度,从而健康持续发展。
3.全面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国防教育本身横跨诸多领域、众多学科,内容广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具备综合育人功能。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就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从以军训为主的模式中跳出来,科学设置教学体系,全方位发挥作用,以综合优势和特殊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这种“全面”是“系统集成的全面”,不是各方面知识信息简单堆积成的“拼盘教育”,需要通盘规划、分清层次、循序渐进、相融互通、可持续推进,真正把教育重心转移到树立信念、启迪心智、拓宽视野、培育品质、激发潜能、增强后劲上来,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二是这种全面性应允许学生个体有重点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点”,也允许个体之间有差别发展(包括队伍动作、对纪律的执行力度等方面的差别),从而达到个体“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群体“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协调,这样才能在适应素质教育的同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4.适应性
国防教育的适应性,主要反映在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国防发展的新形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以及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新变化,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上。在上述的三个新特点中,被大家议论最多的是青少年学生时代烙印的问题,比如说体质较弱、吃苦精神不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化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只是国防教育的任务,而且也不应当由国防教育来独自面对与解决。如果一厢情愿地让目前以军训为主、整顿式的国防教育来承担这一历史重担,必然是力不从心,效果不佳不说,还会把诸多矛盾吸引过来,扭曲了国防教育的本义,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体系内的国防教育,首先是适应这些形势特点,以这些现状为研究问题的原点,理解家庭与学生个体的功利化追求,把学生当作发展变化的人,学生的发展体现其体验性和实践性,而不是施教者的预设性;要协调社会预期与个人预期,创新方式方法,因材施教、顺势而为,借助和挖掘社会、军队和家庭等教育资源,以独特的途径为国防建设需要和学生个体追求最优发展提供积极的思路与方法。
5.前瞻性
国防教育强调前瞻性,并不是要去割裂历史,全盘否定现行模式,而是以理性方式、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正视矛盾问题,坚决突破当前教育中“国家意义”的短期训化活动的旧思维,来谋深远和未来之大局。具体而言就是,着眼长远、放眼全球,围绕“中国梦”的实现,紧盯未来战场、服务未来需求,勇于借鉴全球范围的优秀成果,跟随世界新潮流,迎接新挑战,深入研究前沿理论,同时把握国防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改革沿用多年的老模式,平衡国家未来需要和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把教育的切入点定位在适应未来发展上,突出讲国防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讲未来的素质要求,培育多种技能,以“新”来撬动青少年学生的兴趣,以“亮”来赢得社会家庭的支持,以“先”来实现国防教育的战略价值,以“实”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篇四】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论文
摘要:当前,国际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国内外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改变我军的性质,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当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充分认清新形势下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面临的考验,充分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反对搞所谓"军队国家化"。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 绝对领导 新形势 军队 必要性
一、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自从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都是由党进行领导和指挥,一些歌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能够得到印证,换言之,有人说中国就是共产党的天下,或许这句话有些偏激,我们姑且现在不去讨论这句话辞藻是否完全妥当,但是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新中国的建立是基于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奋斗和顽强抗战的结果。时至今日,我国一直都是实行党对军队的统一领导,事实证明党对军队的统一领导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军队作为国家的主干军,是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的直接体现。一个能充当大国强国的军队势必能够独挡一面,对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这样一个军队,他一直是任重道远。回首过去的70年战斗历程,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出色的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党交给的任务,让人们看到东方的雄狮从沉睡中慢慢醒来,中华民族从此崛起。自始至终,人民军队是党的忠实守护着、爱戴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可信赖的力量,将永久发挥着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
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重要之所在
纵观全球,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并不是真的处在太平盛世。
随意挥动下鼠标浏览一下新闻,可以看到有很多国家依然处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新闻早已数见不鲜,就拿最近几年来看,有人所共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索马里内乱、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海湾战争、南斯拉夫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反恐战争。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世界并不是永久的和平,很多国家依靠自己的战斗实力来剥夺本不属于他们的财富。联系到我国,从表面浅层次来看,我国看似还是比较太平,但这种太平是不是一种永恒,或换言之,这种太平能持续多久。通过对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我们也从中了解到,我国周围实际上还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需要一直能够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队伍。例如,“台独”想必这个字眼大家都不陌生,当前我国两岸的形势,“台独”分裂势力有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图谋。还由于我国制定和执行一些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区域自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但是,在部分地区,民族分裂主义的活动还相当猖獗,如西藏和新疆。这当中又会出现家喻户晓的一个组织---__集团,__在国外到处游说,攻击中国政府,鼓吹西藏“高度自治”,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从而实现西藏的独立。举以上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中国还在发展,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一支能够抵抗分裂正义有损国家利益和安全,促进国家发展的军队来一步步完善。
三、党为何要对军队绝对领导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实行党对军队统一领导,最近几年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他们将眼球放到我国对军队政策管理的方针上来,大肆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企图动摇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石。这就使我国国际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国内外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改变我军的性质,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当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充分认清新形势下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面临的考验,充分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反对搞所谓"军队国家化"。还有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把军队作为重要目标,加紧渗透破坏,极力攻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此,在这场严肃的政治斗争面前,充分认清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始终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和坚定政治立场,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缔造自己的军队,并将其臵于绝对领导之下,不是从哪个政治家头脑中简单构想出来的,而是在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中,在与党内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以鲜血为代价换来的真理性认识。所以,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拥有革命军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871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取自身解放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在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解决了新型人民军队如何创立、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领导与军事行政领导的统一、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的统一、党的组织与军队建制的统一、党领导军队与国家领导军队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理论,成为我军不断发展强大的成长胜利之魂。80多年来,我们党先后创立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贯穿其中的一条耀眼夺目的“红线”,就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我军成为国家的武装力量,我们党及时坚定而富有远见地将武装力量的领导和建设纳入国家制度体系,把党指挥枪的根本建军原则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基本军事制度的根据在于党、国家、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我们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我们党所代表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的。我军既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党领导军队与国家领导军队是完全一致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利党、利国、利民的好制度,符合人民的利益,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基本军事制度得到了国家和军队法律法规的确认和保障。
第三,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基本军事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力量保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作为中国公民,我们要做的就是坚贞不渝的支持党的建设,履行自己的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看来,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1991
[2]柴绍良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3]袁中信《军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
[4]《军魂论》 人民武警出版社
【篇五】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论文
[摘要]新时期新形势新变化,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高校国防教育课堂内容、具体实施情况、实施效果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课堂的新要求
1.国际方面。多极化趋势明显,地区性经济、政治、军事合作加强,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总体稳定,但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围堵与遏制,处于半月形包围中。世界总体形势和平稳定,地区性局部战争不断,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恐怖组织局部猖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2.国内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形势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各种不良势力想方设法进行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局部泛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试图挑起地区和民族矛盾,安全稳定任务责任重大。
3.社会角度。社会形态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转变,信息化在未来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和斗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展现的现代军事战斗力令人深思,预示着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军事战争中的主要形态。
4.高校方面。从20_年起,大量90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学生将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广泛、信息处理能力高,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他们个性化强、责任感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二、高校国防教育课堂发展现状
1.主要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规定,高等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国防概况;世界新军事变革与军事高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形势。时间不少于35学时,高等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积极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举办国防知识讲座。高等学校应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实际训练时间为=至三周,高等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2.实施的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传统的国防教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军事理论课程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军事训练普遍安排在第一学期,之后不再系统进行。据调查,截止20_年10月,广东、湖南两省的高等学校50%以上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高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按《大纲》规定36学时开足,达到20学时学校只占32%。从军训教材订购使用情况看,两省高校订购比例只占应订数的47.2%,52.896的学生没有教材。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处于应付状态。即使在军事技能训练中,也有很大差距,许多学校更看中通过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作风养成,在课程的实施安排中,强调的是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和射击训练,甚至部分民办高校不进行射击训练。
3.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1)大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有数据表明,社会和媒体是我国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学校和老师,这说明国防教学并不是大学生获取国防信息最主要的途径。这说明高校在国防教学中有所欠缺,效果不佳,认可度不高,高校国防教育需改进和加强,提高大学生的满意度;另外,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教育途径的特点和专长。
(2)军事训练效果偏离。在军训效果的评价中,冯虹的调查显示,有34%的人认为“体能得到了锻炼”,27.5%的人认为“培养了坚强意志”,17.5%的人认为“培养了协作精神”,16%的人认为“提高了自理自立的能力”,15.6%的人认为“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还有7%的人认为“没有多大收获”。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_)7号)中规定,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军事训练仅仅让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实际效果与根本目的出现偏差。
(3)国防教育模式有待创新。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课程为主,国防讲座为辅助。一是,军事训练普遍存着“内容单一”、“内容枯燥”等情况。这一方面因为军事训练本时间短、任务重。除了基本的队形等训练外,无法开展更深入的训练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无法突破;另一方面,观念僵化,各高校在组织集中军训时,大都约定俗成,凭着老感觉、老思维、老经验运作,认为计划只是用于上报,用不着太细、太认真,有的在制定计划时,片面强调学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及方队等课目的训练,认为军训就是让学生吃苦没有重视国防知识尤其是国防观念的灌输和提高。二是,国防教育课程形式简单呆板,课程目的决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影响着教学途径和形式。冯虹的调查显示,国防教育形式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35.0%的人选择“防空演习、逃生技能训练”。34.5%的人选择“听取知识讲座和形势分析、观看教育纪录片”,23.9%的人选择“军事体能训练、军事技能比赛”,18.896的人选择“参观国防科技成果展”,16.296的人选择“多媒体教学、网上交流答疑”,14.3%的人选择“有奖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材不一、内容雷同,以纯理论介绍为主,在形式上依然采用普通的课堂讲述模式,未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三、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模式的构建
1.正确处理高校国防教育课堂中稳定性、系统性、开创性的关系。《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已经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发展现实情况的,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从“有章可循”的角度已经是成体系化的,从稳定性来看,目前国防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
国国防概况等都已经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具备了规律性特征,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我们还应看到,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也是动态的,应该尝试和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用创新性思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样圆满的完成高校国防教育的各项任务。
2.总框架。各高校立足学校本身,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学校发展现状制定国防教育体系。将军事训练、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知识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整合成为三大课堂,互辅互助、共振共赢,贯穿大学始终,圆满完成国防教育各项任务。
3.具体思路。第一课堂包括大学生集中军事训练、日常训练等;第二课堂包括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教育选修课、国防讲座、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等;第三课堂包括模拟演练、实践性教育、社会性军事教育等。
(1)立足第一课堂。充分利用大一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好的特点,除了日常训练外。增加军事情境模拟、演练,将军事理论渗透进训练,增强军事训练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开展适度军事训练。一方面强化他们的国防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他们的体制,提高意志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生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课程教育为主。西点军校第30任校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必须精选课程;二是教学内容现代化。他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停止不变的,因此西点军校必须精选课程,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使学员所学知识跟上日趋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坚持统一原则基础上的多样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的培训,鼓励教师采取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满意度测评,随时掌握课程教学状况,及时改变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3)拓展第三课堂。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存在“形式单调,手法单一”、“内容空洞”、“渠道不畅,宣传不到位”、“知识陈旧、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对国防教育兴趣不高、参与性差、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开设第三课堂,实现国防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
第一,深入军营。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军人梦”,这也意味着让大学生走进军营有着很强的兴趣基础。大学生深入军营,体会军旅生活并与崇拜多年的军人共同生活和工作时,可以学习解放军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激发爱国意识,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忠于党、忠于人民、纪律严明、勇于献身的良好政治素质。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学生和学校都有机会参与,可以通过每年公开征选的方式选取少部分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的个体带动、军营报告等方式传达到普通大学生身边。
第二,深入革命教育基地。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这为学校开展革命教育活动提供了现实可能。充分利用就近的旅游资源,寻找具有历史和军事意义的革命纪念场所,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历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使他们在了解革命史的基础上,明白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直观感受革命老前辈在战争年代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从而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效国为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上,同学们在长见识的同时普遍受到了一次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
第三,深入社会,开展社会性国防教育自我发展模式。依然通过“走出去”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拟定国防教育主题。通过“项目制”的模式向大学生公开“招标”,选取若干个团队,深入农村、深入城镇社区、深入革命根据地、深入老区,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向村民、居民宣传国防教育相关知识,实现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庆文,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_。
[2]何浩军,当前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调查与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5(6):84~86。
推荐阅读:
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论文【5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