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六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农村振兴一般指农村振兴战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摘要:农村文化振兴是农村振兴的灵魂,加强农村文化振兴是农村振兴的应有意义。缺乏农村文化信心是制约农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农村文化信心和农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弱化等实际问题,需要吸引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坚持积极创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农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自信

  农村文化建设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①,并将其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实施的战略之一。20_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振兴和地方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精神,培养文明地方习俗、良好家庭习俗、简单民俗,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水平。②农村文化振兴贯穿于农村振兴过程的各个方面。为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良好、快速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促进农村振兴的应有意义。良好的农村文化和文明的地方习俗不仅可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消除农民精神贫困,还可以巩固扶贫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时尚,为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代农村建设蓝图,把握农村振兴门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客观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困难,积极探索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道路,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

事关如何消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第一,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交通站点等常规化宣传阵地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层,运用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村居社区文化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娱乐中营造向善向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标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过榜样激励来感召、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第二,加强村镇之间文化联系,结成文明共建帮扶对子。推动经济共谋发展、“美丽乡村”共建等活动,促进村民团结和谐,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改革开放将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深化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发展将进入从数量向质量和效率转变的过程。为完成从温饱到繁荣的历史性跨越,农村振兴是中央在伟大历史关头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和改革农村事业单位和机制,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注入先进文化和村庄,建设现代农村文明,打破城乡经济社会双重体系,建设城乡共同命运共同体,建立现代农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制度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兴义市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地处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该地区贫富差距较大,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多不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兴义市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在兴义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笔者就“兴义市农业农村现状、如何在兴义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兴义市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兴义市农业农村工作现状

   针对兴义市农村农业发展的情况,笔者选取了万峰林瓮本村、南盘江镇、乌沙镇等乡镇进行调研。目前,兴义市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情况较为良好,例如较为突出的万峰林瓮本村村民整合资源,通过与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的企业合作,创办兴义市“欣烽皮包手袋厂”,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该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还提供给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基本情况如下:

   (1)万峰林瓮本村。瓮本村产业有兴义市才华手袋厂新建项目,占地六亩,总投资300万元,年生产手袋200万个,一期解决就业200余人,二期解决就业500余人,建成后年产值达到500万元。覆盖瓮本村全部贫困户97户的有效劳动力,积极带动全村其他农户就业创收。除此之外还有冬桃扩种项目,已建成120亩冬桃种植基地,项目一期已解决就业20人。中草药种植项目。该项目占地500亩,总创收400万元,主要种植黄精(老虎姜)建成后每亩为老百姓创收15000元。

   (2)下五屯街道办。籽粒玉米种植调减面积5200亩,需替代作物面积1321.2亩,替代品种9个。其中:坝佑村918.9亩(主要替代作物蔬菜203.3亩、果树305.6亩、花卉苗圃167.2亩、雪松101.3亩);高卡村374.5亩(主要替代作物车厘子93.9亩、西瓜110.6亩、果树374.5亩);庄园社区27.8亩,解决群众基本收入问题。

   (3)乌沙镇。籽粒玉米种植调减任务目标8500亩(烤烟932.8亩不计入替代作物上报市级,分布在纳姑村666.5亩、窑上村266.3亩),替代作物面积为7567.2亩,现已完成4378亩。其中:饲草种植355亩已全部完成、水果173亩已全部完成、蔬菜4650.2亩,已完成2750亩,薏仁米2389亩已完成1100亩。乌沙社区1556.9亩(图斑分布在乌沙污水水厂至烈士陵园周围、乌沙坝子、中学背后、陈家小河边、柳树坪)。主要替代作物蔬菜1502亩,已完成900亩;薏仁米54.8亩,已完成54.8亩;共完成954.8亩。

   总体来说,兴义市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仍旧呈现出一些特点。其一是种植业结构较为单一,大多以青菜、生姜、冬桃等,经济收益不大的农作物为主,例如乌沙镇集中发展水果和蔬菜,鲁布格常规种植作物为小麦、油菜。其二是农业发展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在调研中,课题组了解到兴义市大部分乡镇的农村的种植业,占很大比例的农户将农产品用于自用,用于销售的比例较小,因而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生产出的农产品未能完体现出商用价值。

   二、当前兴义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兴义市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存在着人才短缺、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等难题。

   (1)兴义市乡镇普遍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年青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20_年,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2%,分别比城市和乡镇高2.8和2.6个百分点,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也不能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因而在兴义市要落实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性人才,尤其是在推广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在调研中,课题组了解到,例如万峰林瓮本村、则戎乡等乡镇存在着农技人员技术素质的发展滞后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技术需求。因缺乏培训和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技人员难以继续学习深造,长期未参加学习培训导致部分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思路不宽,只懂粮油作物生产,缺少具有特殊作物、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营销推广技能的人员,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可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人才。

   (2)兴义市大部分农村种植业结构单一。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鲁布格镇种植业主要以烤烟、油菜、玉米、小麦、水稻为主,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加,务农人员老年化,常规种植正处于逐步缩减的状态。为丰富农村产业结构,不得不重新探索农业产业路子,像中药材、经济作物等都属于初步阶段,农民收益不高,而且务农人员思想保守,导致产业发展中出现了诸多困难。

   农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使兴义市农村人民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良好习惯,营造良好氛围,使兴义市农村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良好的生活,家庭的繁荣,人民和村庄的美丽。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农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工業繁荣,生态宜居,有效治理,农村文明和繁荣,符合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们不能通过传统方式安排项目和派遣干部,只是给钱和财产来解决问题,但我们必须从系统、整体和协调的角度全面考虑,强调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和文化遗产,从而振兴农村。

   参考文献:

   [1]努力走出一条“长治特色”乡村振兴之路[N].本报评论员,长治日报,20_-03-02(B01).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金融在当代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应承担起先锋作用。探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研究更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和路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金融业积极深化改革,顺应农村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点位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在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关于实施农村再生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障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适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农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乡村问题的成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热烈的探讨。众多学者研究了乡村凋敝的本质原因。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精英人才,而且也留不住青壮年的劳动力,导致农村日益衰落。因此,许多学者从人才培养管理的角度寻求乡村振兴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思考乡村振兴。认为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持,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同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技能,促进乡村文明的繁荣。

   实际上,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出现过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凋敝衰落的情况。因此,国外的许多学者在早期也提出过“乡村复兴”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指出,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乡村地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得出,想要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情况,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投资规模,加速产出的增长。

   还有些学者从资源、权利的角度分析乡村难以走出贫困的原因。缪尔达尔认为,乡村贫困是由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而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否到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阿玛蒂亚在他的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指出乡村贫困、衰落源于资源的缺乏和权利的不足。

   和我国学者一样,国外的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人力资源的作用。舒尔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够重视教育发展,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无法逃脱贫困泥潭。

   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不足、分配不公、教育资源缺失等造成乡村长期无法摆脱产业衰落和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结合我国的實际,乡村产业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的缺乏。同时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和资本的要求匹配上。乡村振兴背景下,打破发展桎梏、有效发挥资金的作用是当前乡村摆脱贫困、衰落现状的重要手段。

   2.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分析。根据前文的分析,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资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一直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手段缓解农村资金问题。财政投入的金额有限,不能完全弥补乡村发展的资金空白。因此乡村资金问题解决应以发展农村金融为主,财政扶持为辅。

   农村金融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直接手段就是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直接把资金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乡村居民,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升级和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引导乡村居民更好地就业或创业。而农村金融的间接效应则起效时间更长一些。主要通过深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够完善,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很大程度来源于农村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的缺失又导致乡村振兴的成本较高,金融市场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我国政府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大、效率的提高会促进储蓄的增多、投资的增加、资源配置的完善,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

   二、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乡村发展十分重要,在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党提出把“构建普惠制金融”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农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设在进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一,农村金融的需求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多元化,基层的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乡村银行等机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二,农村金融改革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先农村金融供给的难点问题;第三,政府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最后,互联网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契机,小微型金融发展和创新活动日益旺盛。这些新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现代农村的金融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发挥金融对乡村的支持作用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引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1.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偏高。金融服务提供的主体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银行等提供信贷服务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信贷产业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而农村市场通常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难以排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营主体的信贷可获得性比较差,农户的信贷配给远低于实际需求。

   此外,信息不对称又造成了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增加。银行等放贷机构获取信贷信息、履行合约等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2.抵押担保障碍难以消除。为了规避风险、达到考核要求,许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时,要求贷款人必须提供抵押品,而且抵押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但在农村,以农户为主体的贷款单位资产积累较差,往往抵押物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此外,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低成本、轻资产经营,通常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目前信贷抵押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抵押、担保是我国农村居民获得合法、正规信贷的主要渠道,因此农户获得正规信贷较为困难。 3.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不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迅速发展,银行发展也较为良好。不论是东部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银行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除了银行,贷款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和乡村相比较,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数量较多,提供的服务较全。而乡村的金融供给则明显不足,大量的农户无法通过正规信贷获得资金。20_年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我国10个省份的农户中46%有借款的需求,而这些地区正规金融的覆盖率只有31%,远低于农户需求。

   三、浙江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分析

   浙江的农业资源并不丰富,山地丘陵较多,耕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农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而浙江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前,浙江省拥有818个现代农业园区,1017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1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234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摆脱贫困,使农民生活富裕。浙江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20_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是全国的2倍,为24956元,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全国最低的。通过扶持计划,浙江省在20_年底就消灭了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振兴乡村,消灭贫困,需要充分的资源和要素,金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借助互联网手段获取信息降低成本。农村信贷配给矛盾根本原因是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金融机构缺少获知农户全部风险信息的手段,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获得正规的借款。从这个角度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信息问题,处理好信息获取的难题,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难题。

   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比较优势。首先,在信息的获取上,互联网金融具有优势同时还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通过个体的行为获取更多维的数据。获取多维数据之后,借助大数据进行整合,进而缓解了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所需成本。其次,和传统的农村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管理信息上也具有更大的优势。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金融信息的管理,而且管理的信息量也远超传统方式。再者,借助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在信息处理上更加高效。最后,互联网金融比较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受,看重交互式的营销,积极调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主動性,对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在相关信息的获得、管理以及处理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有效的缓解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信息管控的成本。

   浙江省的信用环境较为良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在20_年就联合了各级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全省联网的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农户的信用变现。到20_年6月底,全省超过9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同时,还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价。20_年6月末全省的信用农户数量高达903万户,超过了农户总数的一半,占到了75%。在原先信息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还将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的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系统。

   2.优化信贷模式。农村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农户进行生产,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农户的贷款门槛,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通过推广多种担保的方式来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担保方式不局限于固定资产,还可以从生产量进行考虑。对于农产品生产率高、产量大的地区,农户可以用农产品作为借款的担保物。此外,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也可以利用起来,作为抵押担保物。优化信贷模式、推行多种更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的担保方式,方便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提高农户生产、创业的积极性。

   浙江省的“丽水样本”创新了抵押贷款的新模式。丽水的山区面积广泛,生态环境优越,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为了让更多农户获得贷款,20_年,丽水市开始了林权抵押的贷款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今丽水市已经有了成熟、完整的林权贷款模式,让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森林资源成为可以利用的金融资产。此外,丽水市还建立了林权的评估、流转等一系列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设立了林木资源资产的收储中心,农户可直接凭借林权进行抵押贷款,贷款的担保由收储中心承担。丽水市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除了林权抵押,浙江省还积极创新,推进农村的“两权”抵押。农村的两权指的是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全国前列,农民的资产价值较高。全省的农民房价值高达3万多亿元。面对如此客可观的信贷资源,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展开“两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促进农户贷款的积极性。比如乐清市为了更好服务农户创业,设计了30万元以下农村自建房无门槛贷款服务,减免了其他担保手续,农户只需抵押一次农房,就可以获得贷款,贷款还能循环使用。对于“两权抵押”中的关键、难点——抵押物的处置,浙江省也发挥地方特色,进行了创新。通过司法拍卖等方式,畅通了处置渠道。既让农户有房可住,又保证了贷款金融机构的权益。针对大额的资金需求,湖州市长兴县推出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贷款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最高可贷款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高为10年。浙江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两权”抵押的效果明显。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经发放了343亿元的贷款,受益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数高达13.9万。这些“两权”抵押贷款大部分用于农业的生产活动,在支农惠农、振兴乡村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把握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兴技术,打造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完善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努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企业、政府等合作。各金融机构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当地乡村的特点、农户的需求和机构自身的情况,开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产品。此外,借助大数据处理手段,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加快推进便捷支付、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的普及。

   浙江省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较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较差,也增加了偏远山区农户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浙江省的涉农金融机构做出了许多尝试。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独创银行卡助农服务,设置大量服务点,方便农户存取款。此外,浙江省利用信息技术大省的优势,在农村推广电子支付的同时还扶持农村电商的发展,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和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利用电商平台数据,实现了小额贷款的网络申请与发放,极大方便了农户贷款。

   4.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乡村贫困农户的补贴,利用创业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康复扶贫贷款等优惠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丰富财政补贴农业的形式。统一政策标准,并规范具体的操作,完善资金补贴流程,防止投机取巧、骗取财政补贴情况的发生。尽量降低农户的金融风险。同时也要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有机协调农村金融和产业扶贫的发展。

   浙江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推进担保体系的建设。20_年以来,政府一共拨款财政补偿金1.3亿元,出资37.4亿元成立政府担保公司,同时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出资成立担保机构。这些担保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小微型企业、农户、农业生产、农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当前,浙江省的各县市都能提供政策性担保的服务。除了财政工具,浙江省政府还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助力农村金融发展。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多次提升央行的再贷款精准度和使用率,降低農村金融机构的成本。对重点的贫困地区,发放扶贫再贷款。同时执行定向降准和普惠降准的政策,增加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容量。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35(3):5-14.

   [2]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_,(1):2-10.

   [3]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_,(2):92-97.

   [4]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_,37(2):127-135.

   [5]吕雅辉,张润清,张亮,赵帮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晨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_,(11):38-49.

   [6]蔡兴,蔡海山,赵家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1-9[20_-03-20].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篇4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然而乡村为谁而振兴?乡村靠谁而振兴?因此,人才振兴的意义重大。“新乡贤”的返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通过对学界关于新乡贤的内涵和类型、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功能、主要困境、发展路径及实践经验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上扩展。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振兴;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_.01.016  

   中共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出现“虚空化”现象,涌现大量的“空心村”。没了人,乡村为谁而振兴?乡村靠谁而振兴?因此,人才振兴其意义特殊,其中新乡贤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

   1基于中国知网检索数据的新乡贤研究

   截至20_年10月17日,在中国知网上通过高级检索方式,以主题和篇名为检索条件,以“新乡贤”作为主题词,不设时间段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文章510篇,其中报纸88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30篇、期刊论文391篇(见表1)。就总体情况来看,“新乡贤”一词最早出现于20_年《绍兴晚报》的一篇报道中,20_年相关文献资料才逐渐涌现,并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见图1),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乡贤”这一群体,起研究主要围绕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探讨新乡贤积极作用何以可能、何以可为(见图2)。  

   2基于内容的新乡贤研究

   2.1新乡贤的概念和内涵界定研究

   众多学者多从历史维度对“新乡贤”这一概念的界定,即新乡贤脱胎于传统乡贤,其内涵来源于“乡贤”概念的演变。乡贤一词始于东汉,一般指德高望重的“乡邑贤达人士”。传统乡贤在“皇权不下县”的政治环境下承担着社会治理、风习教化、文明传承等作用。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社会的“新乡贤”一注入了新时代的元素,因此,重新界定“新乡贤”的内涵十分必要。胡鹏慧和高继波(20_)认为,在崭新的时代,有财富、知识、情怀和道德的人才,能够影响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并且愿意为之做出贡献。张欣文和高啸(20_)认为,当前新乡贤指的是那些利用自己的知识、人脉、财富、经验等资源参与农村建设的精英。他们在村民中威望很高,名声很好。他们可以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可能是少年时候离开家乡又回到家乡的思乡人。他们不仅是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力量,也是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彭瑞康,周婉婉,吴雪玲(20_)认为,新乡贤是一个具有一定才能,受人尊敬,心怀家乡的人,具有地域性、内生性、非正式、和先进性的特点。他们熟悉乡梓民情和时事动态,在建设家乡、教育村民、优化社会治理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新乡贤和传统乡贤不同的是,在文化心理方面,他们继承了传统乡贤精神,又反映了新时代的特色。

   2.2新乡贤类型划分的研究

   学者认为,与传统的乡贤分类方式相比,新乡贤存在的空间范围更为广泛和更有动态性。高万芹(20_)认为,新乡贤不仅包括有钱人,党政干部,技术人才,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精英,还包括优秀的基层干部、農村教师,小家庭农场主,经纪人,农村手工业者,家庭权威,道德楷模,身边的好人等平民型新乡贤。张新文、高啸(20_)认为,新乡贤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乡土孕育型、告老还乡型、回报家乡型以及海外华侨型。孙迪亮、宋晓蓓(20_)认为新乡贤人可以分为两类,即“在场”的新乡贤和“不在场”的新乡贤。前者指的是来自农村的精英,扎根和服务于当地,并因品格,声誉和知识非凡而深得农民尊重的乡村精英;后者是指由于学习,职业,经商等原因而离开家乡的人,尽管他们长期不在农村居住,但仍然爱着热爱家乡的各行各业的精英。

   2.3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效度、主要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

   胡鹏辉、高继波(20_),新乡贤可以团结邻邦,在农村公共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道德整合利益,形成一套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规范体系;该制度为村民自治提供了一套指导方针,为村民自治提供保障,促进村民自治的真正实现。但是,要注意“新乡贤治村”和“培育新乡贤”两种提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谨慎使用。夏伟(20_)指出新乡贤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新乡贤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乡村社会善治的粘合剂、是乡村文化繁荣的助推器;新乡贤发挥作用要明确新乡贤的标准,培育新乡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支持体系、完善参与机制、营造学习新乡贤的文化氛围。孙迪亮、宋晓蓓(20_)指出新乡贤通过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通过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确保“治理有效”,通过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活富裕”;黄爱教(20_)指出新乡贤“返场”受到半熟人社会、权力基础、道德多元化、社会治理基础等因素的阻碍,因此要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合理定位新乡贤的角色、推进乡贤组织化建设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付翠莲(20_)认为通过拓宽渠道,扩大新乡贤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制度方式,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协同治理中的帮、扶、带作用,创新机制,培育和探索“村两委+乡贤理事会”的新治理模式,重视“软治理”,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发挥好乡土社会“解压阀”的作用;许欢科,滕俊磊(20_)指出乡村振兴中新乡贤培育存在的现实障碍有乡贤介入缺乏支持,新乡贤培育的动力不足,促进乡贤回归的制度规范缺失,乡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相应的提出通过规范乡贤认定程序,引导新乡贤的介入,重视乡贤精神激励,增强乡贤培育动力,健全新乡贤回归的保障机制,培育乡村社会组织;吴蓉、施国庆、江天河(20_)指出“新乡贤作为现代化语境下乡贤的新表述,凭借自身的优势可合乎乡村治理的现实性需求、深化乡村治理的内生性基础、夯实乡村治理的经济性基础和传承乡村治理的历史性传统。但是,因制度规范的缺失与多元治理体系的不足、组织机构的缺位与治理主体认知的偏差、利益诉求的相左与民主协商层次的薄弱、治理理念的差异与文化娱乐追求的错位等成因,使得新乡贤治村面临自身与村委职能边界模糊、参与诉求与参与结果反差、自主性与体制约束性摩擦、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等现实困境。”因此,应制定规范化的制度机制与推动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建立本土化的组织机构和形塑正确化的认知理念,均衡合理化的利益诉求和推动长效化的民主协商,糅合多样化的文化追求和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 2.4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研究

   学者根据东部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梳理其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祁红亭(20_)“以浙江省海宁市为研究对象,梳理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就利用好新乡贤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培育新乡贤群体,搭建参与平台,弘扬乡贤文化并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钱再见和汪家焰(20_)基于江苏省L市G区在新乡贤阻力乡村振兴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其创新做法并指出“在新乡贤下乡的人才激励、人才安居、人才保障等一些关键问题上依然面临瓶颈约束。对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新乡贤人才政策扶持机制,构建新乡贤人才孵化机制,创新新乡贤人才使用机制,型塑新乡贤人才涵育机制,真正使新乡贤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强劲力量。夏红莉(20_)基于安徽省泗县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形成了独特的新乡贤治理模式,分析其成功经验并指出存在部分新乡贤缺乏法律观念和政策观念、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部分村民和乡村干部存有抵触情绪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韦幼玲、刘海仁、史兵方(20_)基于广西百都乡农村新乡贤的调查,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新乡贤具有的特质属性,指出可以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创新人文教育内容以提升农村新乡贤的政治建设能力,通过加强技能教育培训以夯实农村新乡贤的经济建设能力。”

   3对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述评

   综上,学者通过对新乡贤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及参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在新乡贤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功能、面临的主要困境与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当前仍存在不足,笔者认为继续深化研究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

   其一,转变研究视角进一步理清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的内涵、特征、类型和作用。以往的文献中多从乡村治理的视角,因此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乡村自治和新乡贤治村的关系中来界定新乡贤的内涵、特征、类型和作用。但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界定新乡贤,是否会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分析结论呢。

   其二,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展,在挖掘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作用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对新乡贤群体的进行监督。目前的文献中学者大多从新乡贤的作用及在发挥作用中遇到的阻碍和对策的进行分析,只有少数学者看待在挖掘新乡贤作用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监督。

   其三,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扩展。当前学界关于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展,而从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新闻学等方面展开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创新和融合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应小丽.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及其整合效应——以浙江省绍兴地区为例[J].探索,20_,(2).

   [2]夏伟.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引擎——以新乡贤“返场”为视角[J].新余学院学报,20_,24(1).

   [3]黄爱教.新鄉贤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空间、阻碍因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_,(1).

   [4]祁红亭.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_,(6).

   [5]许欢科,滕俊磊.乡村振兴中新乡贤培育的障碍及其对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21(1).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篇5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_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篇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陈敏尔书记提出乡村文化振兴要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我深有体会。

  有了精气神,才有真干劲。乡村振兴既要看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不鼓,更要看精气神足不足。20_年8月,我开始任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进村之初,我带领村民们每月开展“通安大讲堂”,让他们自己谈村里的大事、议村里的大事、定村里的大事;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以好家风带动好乡风;每周开展“送文化进院坝”,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覆盖全村;开放有4000余册书籍的“农家书屋”,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小树苗”工程,帮助留守老人、妇女收粮食,辅导留守儿童做作业;和村民一起制定红白喜事公约,倡导文明乡风……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些活动不理解、不认同,甚至说“差不多就行了,做这些难道还挣得到金子。”我一边听着,一边干着,短短半年,通安村就变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社会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村民们从“不买账”到主动参与,做事更起劲了,产业发展推进起来也顺畅多了。

  乡风和煦,才能百业振兴。参加乡村振兴报告团,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乡村好好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要在全村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组织实施“美丽乡村·通达陶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示范点建设,将党建、纪检、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大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讲。二是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培育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举办“梦想课堂”专题培训,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三是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村民们充分发掘通安村“陶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明精髓,培养乡村文化自信;依托宋窑、刘家拱桥两个制窑遗址,精心打造集陶艺制作、陶艺体验、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特色民宿”陶艺村。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推荐阅读:

  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9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八篇】

  十年后我和我的祖国论文【三篇】

  青年如何弘扬革命精神论文【6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通用14篇)

  电子游戏议论文初三3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六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