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台湾产业结构升级与政策效应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 产业竞争力 比较优势战略
一、台湾产业结构演进顺序
平均年增长率在13.5%,不包括陈水扁执政时期,则平均年增长率在15.1%。
考察台湾著名 企业 家王永庆的创业史可以惊人发现其产业与台湾产业结构演进高度一致,即其在台湾农业经济主导时从事大米生意,轻工业主导时从事橡胶、塑料等生意,随着台湾产业转型王永庆意识到台湾重化工业时代来了,便转型从事石化行业生意。如今.其儿子王文洋又转而从事台湾高科技产业——晶圆半导体产业。
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上看.台湾产业结构演进则体现为劳动密集、资本劳动密集、资本技术密集为主和向知识技术密集演进的顺序。从产出效率与技术分工看.台湾则经过几次产业升级,主要体现为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并向更高附加价值演进。台湾未来新的产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二、台湾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动因
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台湾社会的经济政策主要涉及经济体制、产权制度、所有制结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1.通过农业土地所有制改革刺激市场机制机能。“公地放领”是用台湾当时四大公营工商业股票置换地主土地(当时地主集中了台湾高达50%以上的耕地).不仅减小了推行这一农业制度形式的阻力.同时.也培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而且逐渐实现农业生产的分散决策.拥有土地的农民何时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微观价格信号引导下自主安排.极大刺激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通过工业所有制与产权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当局对经济实现严格的管制.官营党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50年代中期后.台湾当局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除少数垄断型行业、关系国计民生行业与需要大量投资的风险型行业(如 金融 业、石油工业、煤炭工业、化纤工业、钢铁工业等)保持官营为主外,其余行业都对民营企业开放,并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颁布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投资.台湾民营经济的活力得到了有效的恢复,满足岛内的市场需要。官营企业甚至主动从一些可盈利的竞争性行业退出,使台湾迅速形成了民营与官营的“二元所有制”结构。1984年台湾经济逐渐迈向成熟期.台湾当局开始推动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官营逐步从一些成熟行业退出.如区域性商业银行、化纤、制糖等行业退出。这使民营企业在台湾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机制与开放型经济体制得以正式确立。
但是随着工业部门的不断发展.台湾农业生产效率增长速度慢于工业.使得大量的农民流人工业,使得农业土地不断荒废,农业不断萎缩。不过,由于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革,加之农业部门使用化肥、良种改造等因素.农业生产的增长快于政府向农业部门的盘剥,因此台湾农业部门仍然有“农业剩余”可以被榨取,这是台湾工业能够获得持续支持的关键因素。为缓解长期榨取“农业剩余”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率比工业部门低,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台湾当局颁布《新农业政策纲领》,通过扩大农场规模,推行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企业化等工业化改造与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从充裕农业生产资料和稳定农产品价格两方面支持保护农业发展。
三、台湾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效应评价
从台湾的产业结构演进观察。产业发展基本遵循要素比较优势,朝国际市场分工原则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地区,是经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充分发展才进而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成功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政策在每一时期推动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有制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竞争机能的恢复。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要素价格信号能有效地引导台湾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自然 地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这是政策符合产业演进 规律 带来的正效益。
工业 化初期,台湾劳动力要素成本比较低,推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有比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该产业的发展,人均拥有资本达到一定积累,资本的价格开始下降,劳动力的价格开始上升,开始推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台湾一系列所有制改革和产权改革理顺了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了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而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准确反映生产要素价格的前提, 企业 按不受扭曲的价格信号做出产业与技术选择才能保证实现经济的比较优势。
另外.台湾产业演进中之所以能够避免收入分配的“库兹内茨倒U字型”曲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收入分配同时改善,原因是在产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充分发挥各个阶段的比较优势。台湾在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时期,根据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使贫困的劳动力人群能够充分就业,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从农业、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更高层次升级都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各部门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是各产业部门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哪个部门劳动力成本仍然很低,那么该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台湾产业结构演进是内生力量引起的,台湾当局做对的事就是遵循产业规律,没有片面地追求“产业结构升级”。纵观世界,一些发展 中国 家尤其容易出现盲目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观点和举措。但是,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它也不是可以由某些人或者政府部门任意单独决定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变量。“拉美陷阱”是由于不恰当地实施赶超策略,优先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产生的大量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爆发 金融 危机,导致经济持续倒退。我国建国初期,重化工业赶超也导致产业畸形,最终不得不对经济进行调整,恢复到以农业和轻工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不是越“高”越好,它受制于经济中的要素禀赋结构。脱离要素禀赋而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必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但是,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转移与升级上不是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政府对后发经济地区的产业升级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注人市场竞争机制,为市场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是政府迫切要做的,特别是对于国家所有制的经济体,这一点需要政府拿出改革的勇气,从一些政府主导投资领域中逐渐退出。产业政策必须适时根据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辅导产业发展,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国家研发部门解决中小企业创新不是难题,等等。
四、对我国大陆产业政策选择的思考
目前我国大陆经济是二元经济结构,①二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不仅包含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涉及市场机制的发展、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从总体看,中国大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资本相对稀缺性下降,但仍然不足,各城市对重化工业投资“饥渴”不减长期以来一些资本密集型大项目,如石化、钢铁、汽车等重化工业项目都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由于这些产业往往是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这些产业除了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往往面临经营上的困境。
由于“二元经济”特征,如果考虑广大 农村 ,资本仍属于相对稀缺要素,因此我国大陆比较优势产业总体上将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制定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中,各地方政府需准确把握产业结构现状特征、演变趋势和路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少数地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对经济不够发达地区,除部分资源导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外,政府大力动员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必然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从近几年我国落后地区的“工业园”、“高新技术园区”的不尽人意的实践看便能说明问题。
而且,我国大陆农业不管是从就业人口还是从产值上仍然占较大的比重。农业部门现在的效率比较低,从而导致农民的收人较低。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学习台湾经验,用工业经营的方法改造农业部门,提高其生产效率。这种办法就是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然而,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必须要减少农业就业人口,这需要从农村当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因此.治理未来的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信贷政策需要改变那种偏好大项目、大企业、国有经济的倾向,应充分重视中小企业、农村非农产业的资金需求,取消不合理的人为障碍,让这些部门能够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投资资金。
总之.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主要方面,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经历一个由不合理到合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不宜提“跨越式发展”等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口号。对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大陆来说,借鉴台湾地区产业发展经验,优化产业资源配置,促进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在。
推荐阅读:
浅论台湾产业结构升级与政策效应的思考.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