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经济学论文
教育经济学是建立在教育学与经济学学术借鉴基础之上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下面是范文网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一:职业教育经济性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经济性分析评价
论文摘要摘要: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文章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评价了职业教育的经济性。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相关新问题提出了意见,望能抛砖引玉,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辨明职业教育的特性。把握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发展适合社会和大众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特性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上海市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的要求,开发和制定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等12个专业教学标准,组织了一系列的职教论坛讲座等活动。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特性。职业教育具有开放的体系,它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是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和的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教育性和经济性,而其经济性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的根本所在。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其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一体化的形式,运用团队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结合校内外学习及实践的经验,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以直接就业、从校门出来后就可直接上岗工作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称之为就业教育,其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以技能操作为核心,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社会行业的需求为教育追求。
二、职业教育经济性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就是生产开发比物力资本功能更大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论认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资本,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其甚至比物力资本更能创造价值、带来利润和收益,从而提高个人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筛选假设理论。政府应当采取办法加强在职培训。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通过文凭、证书筛选人才。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信号,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可以正常的运行。该理论提倡应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采用这种办法的好处有三摘要:
第一,防止高考一槌定终身的弊病,使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同样能有用武之地,取得相应的收入,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它以考察每个专业领域中的更客观的专业知识能力取代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期间所考察的大多无实用价值的一般能力作为筛选的手段,这样做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更合理。
第三,由于筛选的时间推迟,而且考察的内容是特定的专业知识,这就为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提供了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将不同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分配到各自相适应的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通过教育。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能取得何种收入和福利待遇摘要:并可将不同能力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以便形成有机的经济运行体。使各部门协调运转。带来经济增长。
三、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第一。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被愈加重视,尤其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练习。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实际工作,能否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新问题。职业教育主要就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生产、工作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就学习相关职业的基础知识、把握基本技能,使其凝聚相应的人力资本。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功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第二。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可通过文凭、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来体现出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能力。因此,个人可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来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上海市教委制定的中职校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各应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报关员证书,或国际单证员证书等;秘书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秘书证,等等。这样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直接和就业市场挂钩的。虽然证书并不能完全表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用人单位初次接触求职人员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就是唯一的敲门砖。
第三。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对个人的经济功能主要不在于它能够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的收入,而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的重要因素摘要: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功能,主要也不在于它能够提高劳动者个人生产率,而在于它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运行体系。职业教育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还可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来培养相应的劳动者,使学生们毕业后可以有业可就,人尽其才。
(二)局限性。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
第一。文凭、证书的膨胀,使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过分的强调、重视文凭、证书在就业中的功能,使得部分学生只是混文凭、混证书,而且是什么证书好找工作。就混什么证书。而不是根据个人自身特征量力而行。这就势必会造成某一种或几种证书泛滥,甚至出现假证而使文凭、证书贬值,形成新的就业困难。
有些主管部门和学校也为了职教而职教,以考证为目的,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就上海市中职校课程标准而言,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不符合目前学生的现实情况。没有全面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接受能力较差。等等。一味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取得这样那样的、连一些大学生都难以考取的专业资格证书,这无疑是搬着金砖砸自己的脚。这样,必会有两种结果摘要:一是学校不按所颁布的课程标准实施。即学生不考专业资格证书(要考,也是浪费时间、金钱)。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成为一纸空文摘要:二是通过各种手段。作弊过关。而无论怎样。学生毕业时,学生和学校都将面临窘境。不顾实际情况而一味强调专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何种证书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最终培养目标,将使得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学生并未真正把握实践操作技术和相关知识,而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第二,职业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这就自然的形成了不同等级。职校毕业的学生,自然的成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都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有很大差别,而想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则很难,即使继续深造学习,也总是会差一截。这就使得有潜力、有能力的人,很难得到应有的收入待遇,很难真正发挥其潜力,实现其价值。
第三。专门从教育体系中划分出职业教育,使得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分流,这无疑是一种过早的等级划分,在学生们还根本没有职业概念和意识时。就刻意的根据卷面成绩而被分等级了。中考成绩高的学生进入高中部。进而可以考大学,仿佛是预备的天之骄子,今后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成绩低的学生,则进入职校,混毕业后,再混就业,或再考高职。今后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据目前的考试升学体制,一考定前途有很多不合理、不公平之处,而以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方式来划分等级。似乎更无法让被划分的人心服口服。职业教育仿佛成了基础教育不合格产品的收购站,将次品转化成可用品的转换处,而这样的转换又有多少是真正符合社会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呢?
四、思索
上述新问题,使我们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深入思索。
(一)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从小学直至大学,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到培养职业意识喜好、实践能力、谋生能力、经营能力等,这样尽早为学生接触社会和工作生活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使其人力资本可以充分发挥功能,而避免为了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为了混口饭而考证或办假证的现象。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层面中,在学生了解了职业概念,有了一定的职业喜好后,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是进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及早工作,还是继续求学,以后进行学术探究。这样,由学生自主形成自然而然的职业教育。而不是被强制划分出的,更不是学科卷面成绩不好而无奈选择的。
(二)运用经济杠杆,更新用工制度。职业教育是否能真正大力发展。关键在于国家的用工制度。若国家的用工制度偏重于技术性人才。工资待遇及福利有所提升,那么不用大力提倡,就会有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报考职校,职校就会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力资本。这就会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就会大大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
(三)切合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标准。就目前职业教育体制情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仔细分析职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践能力、心理状况,制定出适合职校学生的课程目标,出台他们力所能及的专业资格考核政策,能使他们扎扎实实地获得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以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工作标准将职业教育分层,高职和中职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标准。形成职业教育梯度、专业技术人才梯度,以避免高职和中职内部的无序竞争。
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二:职业教育经济性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摘要: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文章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评价了职业教育的经济性。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相关新问题提出了意见,望能抛砖引玉,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辨明职业教育的特性。把握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发展适合社会和大众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特性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上海市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的要求,开发和制定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等12个专业教学标准,组织了一系列的职教论坛讲座等活动。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特性。职业教育具有开放的体系,它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是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和的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教育性和经济性,而其经济性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的根本所在。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其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一体化的形式,运用团队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结合校内外学习及实践的经验,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以直接就业、从校门出来后就可直接上岗工作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称之为就业教育,其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以技能操作为核心,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社会行业的需求为教育追求。
二、职业教育经济性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就是生产开发比物力资本功能更大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论认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资本,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其甚至比物力资本更能创造价值、带来利润和收益,从而提高个人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筛选假设理论。政府应当采取办法加强在职培训。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通过文凭、证书筛选人才。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信号,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可以正常的运行。该理论提倡应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采用这种办法的好处有三摘要:
第一,防止高考一槌定终身的弊病,使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同样能有用武之地,取得相应的收入,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它以考察每个专业领域中的更客观的专业知识能力取代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期间所考察的大多无实用价值的一般能力作为筛选的手段,这样做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更合理。
第三,由于筛选的时间推迟,而且考察的内容是特定的专业知识,这就为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提供了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将不同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分配到各自相适应的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通过教育。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能取得何种收入和福利待遇摘要:并可将不同能力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以便形成有机的经济运行体。使各部门协调运转。带来经济增长。
三、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第一。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被愈加重视,尤其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练习。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实际工作,能否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新问题。职业教育主要就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生产、工作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就学习相关职业的基础知识、把握基本技能,使其凝聚相应的人力资本。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功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第二。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可通过文凭、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来体现出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能力。因此,个人可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来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上海市教委制定的中职校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各应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报关员证书,或国际单证员证书等;秘书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秘书证,等等。这样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直接和就业市场挂钩的。虽然证书并不能完全表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用人单位初次接触求职人员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就是唯一的敲门砖。
第三。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对个人的经济功能主要不在于它能够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的收入,而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的重要因素摘要: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功能,主要也不在于它能够提高劳动者个人生产率,而在于它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运行体系。职业教育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还可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来培养相应的劳动者,使学生们毕业后可以有业可就,人尽其才。
(二)局限性。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
第一。文凭、证书的膨胀,使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过分的强调、重视文凭、证书在就业中的功能,使得部分学生只是混文凭、混证书,而且是什么证书好找工作。就混什么证书。而不是根据个人自身特征量力而行。这就势必会造成某一种或几种证书泛滥,甚至出现假证而使文凭、证书贬值,形成新的就业困难。
有些主管部门和学校也为了职教而职教,以考证为目的,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就上海市中职校课程标准而言,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不符合目前学生的现实情况。没有全面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接受能力较差。等等。一味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取得这样那样的、连一些大学生都难以考取的专业资格证书,这无疑是搬着金砖砸自己的脚。这样,必会有两种结果摘要:一是学校不按所颁布的课程标准实施。即学生不考专业资格证书(要考,也是浪费时间、金钱)。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成为一纸空文摘要:二是通过各种手段。作弊过关。而无论怎样。学生毕业时,学生和学校都将面临窘境。不顾实际情况而一味强调专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何种证书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最终培养目标,将使得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学生并未真正把握实践操作技术和相关知识,而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第二,职业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这就自然的形成了不同等级。职校毕业的学生,自然的成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都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有很大差别,而想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则很难,即使继续深造学习,也总是会差一截。这就使得有潜力、有能力的人,很难得到应有的收入待遇,很难真正发挥其潜力,实现其价值。
第三。专门从教育体系中划分出职业教育,使得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分流,这无疑是一种过早的等级划分,在学生们还根本没有职业概念和意识时。就刻意的根据卷面成绩而被分等级了。中考成绩高的学生进入高中部。进而可以考大学,仿佛是预备的天之骄子,今后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成绩低的学生,则进入职校,混毕业后,再混就业,或再考高职。今后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据目前的考试升学体制,一考定前途有很多不合理、不公平之处,而以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方式来划分等级。似乎更无法让被划分的人心服口服。职业教育仿佛成了基础教育不合格产品的收购站,将次品转化成可用品的转换处,而这样的转换又有多少是真正符合社会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呢?
四、思索
上述新问题,使我们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深入思索。
(一)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从小学直至大学,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到培养职业意识喜好、实践能力、谋生能力、经营能力等,这样尽早为学生接触社会和工作生活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使其人力资本可以充分发挥功能,而避免为了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为了混口饭而考证或办假证的现象。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层面中,在学生了解了职业概念,有了一定的职业喜好后,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是进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及早工作,还是继续求学,以后进行学术探究。这样,由学生自主形成自然而然的职业教育。而不是被强制划分出的,更不是学科卷面成绩不好而无奈选择的。
(二)运用经济杠杆,更新用工制度。职业教育是否能真正大力发展。关键在于国家的用工制度。若国家的用工制度偏重于技术性人才。工资待遇及福利有所提升,那么不用大力提倡,就会有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报考职校,职校就会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力资本。这就会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就会大大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
(三)切合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标准。就目前职业教育体制情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仔细分析职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践能力、心理状况,制定出适合职校学生的课程目标,出台他们力所能及的专业资格考核政策,能使他们扎扎实实地获得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以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工作标准将职业教育分层,高职和中职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标准。形成职业教育梯度、专业技术人才梯度,以避免高职和中职内部的无序竞争。
推荐阅读:
浅议教育经济学论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