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科学发展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论文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城乡食物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随着城乡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我国粮食供应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光温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农业领域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我国食物供应和需求格局的重大变化

一、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的变迁

据竺可桢研究,中国近5000年有4个暖期和4个冷期:第一暖期包括夏商两朝,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亚热带暖湿气候,河南称为豫州还有大象。第一冷期是商周更替期。第二暖期包括春秋、秦和西汉,亚热带植物在渭水流域生长茂盛。第二冷期包括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暖期包括隋唐两朝。第三冷期包括北宋和南宋。第四暖期仅持续100年包括南宋后期和元初。第四冷期包括明清两朝。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实,东亚季风区在暖期较湿润,冷期较干旱。

宋代以后农耕文明成熟,开垦山地和滩涂,以致明清在冷期仍有农耕文明大幅扩展,以支撑人口增长。农耕文明适应固定地域的战争,容易维持低水平的生存。但单一的土地利用方式,使生态负荷长期处于临界状态,会造成生态退化和农村贫困。

2.近年粮食主产区北移。目前,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我国粮食产量的53%,商品粮的66%。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南方耕地减少很快,而在北方粮食产区,粮食直补和国家投资对粮食增产作用明显。此外,北方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在灌溉条件下适宜籽实农业,黄淮海地区适于小麦生长,东北湿地适于水稻生长。南方虽然水热丰沛,但光照略差。

3.食物供应格局与水热资源相悖。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不足,一些地方的地下水位出现漏斗状下降,东北平原积温偏低,黑土地退化,我国北粮南运的局面具有明显不合理性,食物供应格局与水热资源格局相悖,存在资源风险。

二、我国食物消费需求的变化

1.历史上我国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我国长期以农耕方式适应贫困生活和人口增长。1955-1980年,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支持工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靠家庭承包制和技术进步解决了吃饭问题,食物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我国动物食品以猪肉为主,依赖粮食饲料,许多省区猪的增长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6~8倍,生态压力很大。发达国家奶制品消费较多,主要依靠饲草和饲用作物。猪肉脂肪多热量高,现代型的食物消费需要控制热量,而转向生物活性更高的新鲜健康食品。 耗粮畜牧业造成我国耕地与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饲料粮是粮食需求增长量的主体。我国应借鉴各国多元化饲草料的经验,恰当利用“上帝送给人类的两个礼物”——豆科牧草的根瘤菌和反刍动物的瘤胃,大面积栽培牧草,获取天然氮库,利用草食畜牧业使农业变活,农民变富,农村变美。

三、我国农业的科学布局

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取食物,除了在耕地上牛产粮食和用粮食饲养猪鸡,能够获取优质动物食品的土地资源还有很多。

1.我国农牧业分离、林牧业分离、农区与牧区分离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农林牧业结合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南方贫闲山区在冬闲田种草,在坡地栽培牧草,在灌木和疏林地建设优质放牧地,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扶贫歼发和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

2.建立农林牧业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我国除了青藏高寒区及河西干旱区,大部分位于东亚季风区,雨热同季,植物茂盛,但草食家畜发展不足,大部分草地和灌丛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精心栽培,未能有效保护和利用。我国在建设好小麦和水稻等基本口粮田和商品口粮田的同时,应从7个方面统筹规划饲草料种植,包括天然草地、栽培草地、灌木和疏林地、林下草地、饲用作物地、饲料粮地、冬闲田土等,全面发展畜牧业。

(1)农牧结合和林牧结合将使生物产量加倍。草地繁茂期牲畜经科学放牧健康繁育,午占草期利用贮存的饲用作物过冬抚育森林并在林下种草养畜,减少森林火灾,以短养长。

(3)农林牧结合有助于修复生态系统。农林牧业结合叮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是生态修复的突破口,使扶贫开发和生态修复形成良性循环,克服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

3.建设家庭农场形成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镶嵌格局我国耕地分割细碎,草地未加栽培常使草地退化,林地未做抚育常使林分很差。除了按照“习惯亩”管理的承包耕地,行政村和村民组没有明细的土地账册,国土管理停留在县、乡两级政府,没有落实到农户,这是我国农林牧业结合的障碍。从近280年各国农业现代化历史看,家庭农场是农业领域有活力的细胞,可吸纳农业技术进步并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战略构想

一、充分利用南方光温水资源应成为我国农业的战略举措

1.我国南方草地资源。南方草地泛指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草丛和灌草丛,包含国土部门分类中的牧草地、荒草地、灌术林地、疏林地以及森林的林下草地。 3.贵州省生态畜牧业连片开发。贵州省政府用省财政扶贫资金,在33个县发展生态畜牧业,扶持农户种草、建圈、购畜,县畜牧中心组织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出现了山清水秀富裕安康的村寨。国务院扶贫办在贵州省的10个县开展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结合试点,形成连片开发格局,生态修复和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贵州省没有平原,但垦殖率很高。牛态压力集巾在占土地25.5%的耕地上,如果利用荒山草坡和灌木疏林地的草地资源属性加以保护建设和利用,则全省可增加24.6%的土地资源用来放牧草食家畜,生态压力将分解到50%的土地上;如果进一步做好林牧结合,抚育森林,林下种草,则生态压力可进一步分散,林草资源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生态修复和扶贫开发将迎来新的局面。

二、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发展草地农业具有战略意义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行草田轮作和种草养畜,可修复生态并大幅度提高农户收入,是重要的战略举措。 同样面积的苜蓿与小麦相比,地面以上总生物量接近,但小麦籽实仅占地上生物量的30%~40%,不超过50%,而苜蓿的地上部分可全部收割且收获2~3次。同样生物量的苜蓿的蛋白质含量是小麦的2~3倍。

2.黄土高原坡地上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型。对农户来说,耕地农业资金投人小,技术熟悉,产业链短,风险较少。但是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与好年成相比总是十年几旱,农户增收困难,而且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传统草地畜牧业比较粗放,没有实行优质草地栽培制度和优良畜种繁育制度,农区没有落实草地家庭承包制度,家畜近亲繁殖和出栏期长的现象较为普遍,商品畜过冬的草料消耗和体能消耗大。因此,用一般号召的办法不能完成由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型。然而,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地上由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型,可以解决农户增收和水土保持问题,对降水量的年度变率和季节变率耐受能力较大。唯其初期投入较大,配套技术要求较高,产业链较长,风险因素也较多。这种转型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初期投入、技术服务和政策性保险等方面采取配套措施。

三、几点建议

一是我国光温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农业领域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为了保证我国食物安全,应在保护和建设15.8亿亩基本农田的同时,建设10亿亩栽培草地;像种植粮食一样精心栽培牧草;把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放在与粮食生产同样的战略地位。

二是南方水热丰沛,光照略显不足,适合利用植物茎叶等植物营养体发展“有畜农业”。应制定南方山地建设规划,综合部署生态综合治理专项、农业综合开发专项和生态畜牧业扶贫专项。

三是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过扶贫综合试点实行草田轮作和种草养畜,有利于修复生态和增加农户收入。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可推行草田轮作制度,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由农转牧。

四是在农区提倡农牧结合;在牧区发展向农区延伸的畜牧业产业链,加强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在林区把森林抚育和林下种草结合起来,培育林间草场和林下草地,发展林草生态经济。

五是建设与利用天然草地和栽培草地,种植饲用作物和饲料粮,发展多元化饲草料基地,打破单纯的粮猪农业格局。

六是在草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奶业,改善交通条件,建设奶品收集和加工的冷链网络,改善城乡动物性食品结构。

七是编制和完善岩溶山区、黄土高原、蒙新草原、高寒草甸、秦巴山区、横断山脉的生态综合治理规划。

八是编制黄土高原、蒙新草原、横断山脉等地和中部山地的扶贫连片开发规划,发展以口粮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为基础的多种农林牧渔业扶贫产业。

推荐阅读:

  分析税收代位实现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树木种植技术与养护管理措施

  西藏林芝松茸主要病虫害调查研究

  电子商务带来的课税问题及相关对策

  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税收面临十大调整

关于新时期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科学发展.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关于新时期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科学发展